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報告與前瞻

── 2011年「80傳說」研討會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5/10/2011

研究中心的發展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2008年5月成立。研究中心旨在於社會所關心的倫理議題上,以理論分析、調查研究、數據資料等作為基礎,按聖經真理作出整合,跟社會大眾分享,讓公眾能以更多向度、更具深度的思維,找出合乎社會利益和倫理的方向。中心亦致力將研究成果與學術界別、專業界別、社工組織、教會機構等分享,建立網絡,凝聚力量,透過舉辦各類研討會、講座、課程及出版等事工,推展有關生命倫理議題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現時研究中心主要工作包括:1. 研究及探討當前的社會問題;2. 教會內外的深化教育及推廣;3. 抗衡不良的社會風氣及政策。我們亦積極與各神學院、學校和機構合作,推動基督教倫理的神學教育及延伸課程。

研究中心報告

現時,研究中心有以下五項常設的調查研究計劃及有關生命倫理方面的活動,目標是藉著不同的課題、形式,服侍不同有需要的群體,在生命和倫理方面有更多的認識:

I.  舉辦週年研討會

研究中心自2009年起,每年舉辦週年研討會。2009年研討會主題為「家庭友善政策初探」。2010年,研究中心獲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同行基金」資助,進行了全港第一個有關「香港基督徒沉溺行為」的調查,共有超過1,000位基督徒與非信徒參與。研究中心亦於同年6月舉辦「若沉遇溺:基督徒與成癮行為——探討基督徒成癮行為、輔導進路和防治方法」研討會,探討多個基督徒沉溺問題和教牧如何回應等課題。2011年研討會以「80傳說」為主題,探討教會如何牧養「80、90後」新一代信徒。

II.  出版研究中心文集

研究中心透過文集,將週年研討會中發表的論文及同工的研究成果結集出版,免費分派給本港的圖書館、神學院、大專院校、社福機構,以及支持研究中心的教會與友好參閱,旨在擴闊學界和社會對生命倫理議題的認知。

III.  生命倫理對談活動

「生命倫理對談」為研究中心所舉辦的小型研習會(Seminar),每兩月一次舉行,旨在招聚對生命及倫理問題有興趣的有心人一同探討不同課題。「生命倫理對談」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分享,過去的主題有安樂死、信仰的社會學及心理學研究、幹細胞與複製人、社工如何在具爭議的問題上定位、社會抗爭與福柯的權力觀、土地發展與公義等多個對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的課題。今年更推出了「真•繫好弱勢」系列,從倫理角度關心一些有需要的弱勢群體。

IV.  出版《生命倫理》雙月刊

除了主題文章、研究中心活動花絮外,也會邀請各界不同人士對生命作出反思,每期印數超過10,000份,免費分發到教會、神學院、機構、學校,隨《燭光網絡》一同寄出給訂閱者。

V.   推出電子化出版的《生命倫理錦囊》

研究中心以深入淺出的方法,針對當前社會正面對的議題和現象,作出倫理及信仰的整合,然後向教牧同工獻議,提出信仰反省。《生命倫理錦囊》每季一期,以電郵方式發出,目的是幫助教牧同工、老師和對生命倫理課題有興趣的弟兄姊妹,能較深入地認知社會的重要現象,也有材料去進行價值判斷和信仰反省,並讓他們有切實可行的建議去教導和回應牧養群體的需要。

 

2012年前瞻

直教生死相許——生死之間的倫理與神學研究
 
對生存之期盼,乃人之常情。不只在有情人中有「直教生死相許」的期盼,在基督信仰中,我們也相信神是賜與生命的主,生命從神而來,對人生自有盼望。另一方面,生命有始有終,神所賜與的生命,畢竟也會終結,就如詩篇90篇3節中所言:「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生與死,從來是人生中不可免去的環節。可是在現代的社會,科技進步的結果就使本來最簡單直接的「生死」問題,加添了更多惱人的情況,要人多加考慮。
 
事實上,即使是對信仰認真的基督徒,當面對生死倫理的課題時,也往往會感到棘手:因為論到生與死時,人總會覺得這命題既遠也近,既切身,也像事不關己:在「想當然」的情況下,我們當然會容易對如自殺、墮胎等倫理問題取態,站在道德高地作答。但當事件的主角是自己或是摯愛親朋近時,我們所作的決定又可能不一樣。
 
設想當一個12歲的女孩未婚懷孕,按信仰教導而言,她不應該選擇墮胎,但面對照顧小孩的艱苦,責任沉重,甚至家人同儕的眼光……或許在支持欠奉,阻力有餘下,每每會選擇放棄嬰兒的生命。或許我們說,這是婚前性行為後可預測的壞後果。那不如換一換場景:一名已婚孕婦在尖端科技下檢驗到,所懷著不出10週的胎兒竟然是先天有某些殘缺或智障,到底應該選擇生下來育養,還是終止懷孕(其實,這又是否一個用以避免稱呼「墮胎」,希望沖淡「打掉孩子」的中性用詞)?在這些情況中,要考慮的因素太多,決定相當困難,並非單能倚靠一個信心跳躍——「生下來吧!上帝會賜福。」就能令人坦然。
 
在消費社會中的生殖科技課題,生育成為生產,生孩子變成製造孩子。代孕母都在一些倫理討論中,被控訴其「子宮商品化」、「孩子物件化」等。原是為了滿足不育夫婦可生兒育女的盼望,應運而生的生殖科技,最終卻把人命商業化,甚至將「借肚生仔」成為商業交易,更出現富有國家對貧窮國家婦女的剝削。而隨著科學不斷發展,難於衡量的生命課題更遠不止於此。
 
就如:存在就有希望了嗎?「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祝頌,固然道出我們對長壽的正面看法;而出埃及記20章12節中的「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和以弗所書6章2節對此誡命的強調:「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都清楚說明人對長壽的追求。為此,現代社會開展出幹細胞研究、以人體冷凍法去保存自己,期待將來出現長生不死的科技,日後再復活,甚至是複製生命(現已有羊、牛、豬、鼠,甚至宣稱正進行的複製人計劃)、  試管器官培植技術等,都牽涉到對生命和生物(甚至人類)胚胎的尊重、使用與遺棄(殺害)等繁多而複雜的爭論。
 
可是在我們嚮往長壽的同時,另一方面,有些人則希望安樂死,結束「生不如死」的生活。嚴重如斌仔全身癱瘓,絕望地要寫信給當時的特首董建華,甚至公開著書要求安樂死,控訴活著不一定好。若活得沒有尊嚴、沒有品質,甚至到達一切要由他人代勞的境況,誰又能堅持生存下去?死亡隨著醫學化(Medicalization)而延遲,不治而又「吊命」的人愈來愈多,意味著須要作終止生命的決定也成為愈來愈複雜的心理考量,更是對信仰的嚴正挑戰。
 
生命的意義終究是甚麼?當這些處境落入我們這些平凡信徒的生活中,以上的問題(Question)將真實地成為議題(Issue),哪應由誰來判斷?誰作決定?而作為對信仰有追尋的基督徒,更應進一步追溯到更原本的命題:何謂「生命」?生存之後如何好好「活著」?生命終結時,一路怎樣「好走」?而在生死問題上,除了實務性的醫學、科技問題外,由神學和倫理的角度上去作有關「生命與死亡」的討論,更是不可或缺的。
 
面對如此複雜的課題,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計劃於2012年舉行一個從信仰反思生命意義的研討會和調查研究。這個研討會的目的,旨在建立一個在生死之間的倫理與神學對話平台,除了在神學、哲學和倫理角度上對生死命題作討論和交流外,也會踏進幾個在「生命倫理」中極具爭議性,更已在社會中發生的問題作專題討論。
 
我們相信,耶穌昔日教導我們:「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絕不只是在傳福音時才使用的,這金句更是叫我們深思:為何要活、為誰而活、如何活好……這都是在人生中,面對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時,要實實在在面對的大問題,並須要我們多花功夫思考,以至我們不去枉過主給我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