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多加一台又如何?

──專訪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教授
採訪及整理: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18/09/2009

近期除了電視台中期檢討,引來大眾對兩間免費電視台的批評外,香港電視業「一台獨大」的情況,和有關增加公眾頻道的問題亦引起廣泛的討論。同一時間,有線電視亦公開呼籲政府新增廣播頻道,引入競爭。今期《燭光網絡》,我們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教授,就「增加公眾頻道」的可行性,和對本港一台獨大的電視文化會有何影響,作出分析。
 
陳:陳永浩博士 蘇:蘇鑰機教授
 

陳: 蘇教授,請問你對香港免費電視的發展有何看法?
 
蘇: 我們在分析電視台發展問題的時候,首先要了解現時電視在香港人心目中地位的轉變。在新媒體還未發展之前,電視(尤其是無綫電視)的確是很多香港市民的首要的消息來源和主要娛樂。可是電視的發展,由七十年代的「三台鼎立」,到今天的情況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無可否認的是,電視文化的「黃金年代」其實已經過去了。這可從幾方面看出來:
 
1.   今天可供選擇的新媒體增多了,就電視頻道而言,無論是免費或收費的選擇都多得很。
2.   隨著互聯網及其他新媒體的興起,電視台已不一定是市民最主要的消息和娛樂資訊的來源。
3.   現在香港人的生活實在太忙碌了。相比以前,我們的工時普遍長了,此外,經濟收入多了,放工後「行街睇戲」,去消遣的時間也多了,留在家裏看電視的時間也就縮短了。而我們在回家後,少不免也會「上網」,變相地電視也要和這些新媒體在時間和內容上競爭。所以說,電視的威力雖然仍然強大,但其影響力卻是逐漸下降的。
 

 

陳: 那麼,新增電視台會為以上情況帶來改變嗎?
 
蘇: 香港電視業「一台獨大」的情況,其實在世界上是較為少有的,多數地方的電視業,都會有二至三個大電視台競爭。香港這樣的「慣性收視」情況的確是特別的,而且這帶來的影響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慣性」和「獨大」的情況下,無綫電視作為獨大的行業領導者,有著絕對的財力、資源、製作、收視和廣告收入的優勢。新競爭者要「搶佔」現有廣告市場和收視是十分困難的。
 
其實我們也看到過去的佳視和亞視也曾作出努力,致力與無綫競爭,這包括製作高質素的劇集節目,或是引入外國出色的片集,在節目方針和製作上帶來改變,或是製作資訊節目等,都嘗試為香港的電視業帶來突破,起碼也曾對無綫電視帶來衝擊和作出回應。但現時電視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新競爭者要在這樣的市場上站穩腳,是十分困難的。
 
當然,對強勢的無綫也好,對弱勢的亞視也好,甚至是新競爭者來說,引入新經營者應能帶來新的衝擊,或許可以形成良性和健康的競爭,我相信是市民樂於看見的。但以現時香港電視業收視和營運情況來看,引入新台以促進競爭的良好設想,在短期內個人認為不易達到。
 

 

陳: 對於有線電視計劃向政府申請新的免費電視頻道廣播,蘇教授有何看法?
 
蘇: 有線電視申請新增免費電視頻道,社會大眾當然是歡迎的。而有線電視經過計算,認為「值得做」,從而要求新增頻道也是合理的。不過我們更需要問的是:政府對電視發牌的理念怎樣?政府對「公眾頻道」和「跨媒體管制」的政策又是怎樣?
 
其實,政府的廣播政策,一向是不希望業界有「跨媒體」營運的情況。這個政策的目的,是避免媒體經營者擁有多個不同領域的媒體,因而出現資訊壟斷的情況。但現時科技的發展,跨媒體的路向已經勢在必行:互聯網的多媒體能力已是眾所周知,就連報紙也有網上頻道,免費電視廣播也有收費電視營運者欲分一杯羮,政府應該怎樣去管理「公眾頻道」?是引入更多的新競爭者?還是放寬對「跨媒體」的管制?這實在需要社會更多的討論。
 

 

 
總的來說,引入新的電視台,帶來良性競爭,提高電視廣播的質素是大家所樂見的。但就現時電視業的經營情況,要引入新的競爭者,並能站穩陣腳,不至蝕本收場,是相當困難的。而隨「新媒體」和「跨媒體」的興起,政府亦應著手檢討現時的免費廣播政策,以社會利益為依歸,對未來媒體的發展著手研究和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