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社會大學「性」學系

現行本港性教育調查
31/05/2002

我們時常說社會像一間大學,在生活中每個環節,我們都在學習。究竟現時「社會大學」中傳播的性文化是怎樣?本文主要是整理現時社會上多個推動性教育的團體及流行雜誌對性文化及性教育的基本看法,好讓大家思想是否有不足之處。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http://www.famplan.org.hk
 
家庭計劃指導會(家計會)是現今香港推行性教育最大最全面的非官方組織。他們認為青少年性教育的四個主要的目的就是:
 

  1. 協助青少年認識及適應在成長期中的性生理、心理轉變及社會角色,使能更接受自我及建立自信。
  2. 協助青少年建立健康、開明而負責的性態度。
  3. 培養青少年尊重及愛護別人的能力。
  4. 協助青少年了解社會上各種不同的性現象、對性問題的觀點及看法,俾能培養分析及確立價值取向的能力。

 
家計會認為,性教育並不在於告訴青少年哪一種生活態度最好,替他們作判斷;相反地,我們要盡力向他們提供全面和不同分析角度的性知識,使他們掌握充份的資料及作出深切的反省後,建立自己的看法,並作出選擇。所以,家計會整個訓練都是強調個人的思考及判斷。他們主張性教育工作者應具備三項基本條件:
 

  1. 確立良好的性態度:要接受性是人的性格及生活的一部份,接納自我的性別、性需要及感受。尊重別人對性的權利和選擇。超越個人的經驗及偏見,基於全面的性知識建立性觀念。以負責任的態度去處理自己的性感受,反省性行為的後果及作出承擔。
  2. 充實知識:要掌握正確的性知識,澄清過往一些有關性的訛傳誤解。
  3. 掌握技巧:運用合適的教學活動及視聽教材輔助講解性的知識。以啟發思考與意見交流討論的方法去建立學員的性態度及價值觀。以及培養作抉擇和實踐能力。 

 
他們會到不同的中學提供性教育講座,幫助學生掌握正確性知識及建立健康的性價值觀。講座主題包括「約會戀愛」、「青少年性行為」、「避孕方法、終止懷孕」、「色情文化」、「傳媒與性」、「性傳染病」、「性騷擾」、「性取向」及「性問性答」。另外,他們還為中學教師和社工設立青少年性教育訓練課程。課程採用體驗實習模式,透過各活動,協助學員探討個人性態度、充實性知識、掌握施教技巧,以及介紹有關性教育之教材資源。家計會亦會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性知識講座及性學研討會。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亦設有「家計會性教育網站」。整個網站分為老師園地、學生園地及家長園地三大部份。在老師園地,提供了一些教案供老師下載,老師亦可在網站內查閱有關的訓練課程或教育活動的資料。在家長園地,除了為家長提供在家庭進行性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方法、技巧外,網站亦用互動的方式,就一些父母與子女相處時與性有關的處境及一些子女常問及有關性的問題提供了回應的建議。三個園地都能連結到家計會的心思思廣場,分類地就一些與性有關的問題作解答。
 
香港性教育促進會(吳敏倫醫生)
 
香港性教育促進會是由一群來自家庭計劃、教育、社工、心理、文學、哲學及醫療等行業的人仕所組成,而吳敏倫醫生是該會的代表。他們致力推動現代的性觀念,向社會提出性於人生中的重要性,以開放和健康的態度面對,以致去除性禁忌,以及接納社會中的性小眾。於立法會有關性的政策上給予意見,關注性小眾於社會中的權利,以及參與有關「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檢討會。
 
過去一年,性教育促進會曾組織婦女為香港婦女問題發表意見,亦在多份報章雜誌的性信箱專欄作解答。此外性教育促進會亦曾舉辦「網上性教育」、「雙性情慾」、「日本性文化」等專題講座,又與香港電台合作製作《性本善》節目,以及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SPACE, HKU)合製網上的性教育課程等。
 
以下是他們於性教育方面一些基本信念:
 

  1. 性事是人類一種基本而極為重要的功能,然而,性經驗、性行為、性態度因文化異,可能引起各種爭議與道德判斷。
  2. 性事的學習是終身的事,每人都有權在開放的環境中得到性知識,都有權獲得計劃周詳的正規性教育,而不用單靠各種非正規渠道暗中摸索。
  3. 正規性教育應計劃周詳,照顧各人每個發展階段的需要,考慮不同的社會背景與價值觀,教人以負責任、以合乎道德而又尊重個性的方式來享受和表達性愛。
  4. 良好的性教育可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
  5. 電視及其他傳播媒介對社會的影響深遠而廣泛,正規與非正規性教育均應善用之。
  6. 所有在醫療、社會科學、宗教、教育及輔導行業的工作者皆應接受性教育。

 
對於第1和3點有關道德的理解根據吳敏倫《禁果與人生》一書提到:「在現代社會裡,各種有效避孕方法的發明,已把生殖和快感的兩個性功能分開,為保持大眾仍能在負責的情況下享受性生活,應該研究建立新的對性的理論和態度。」[1]「現代的德育教學路線,在實行上,要求施教者擺脫傳統教學法,不再擇定任何一種道德對象的身心發展,環境和條件等,供給各方面的事實和意見,去幫助他們思想、推理、選擇和建立本身的道德觀」。[2]「只是無批判式的引導,才能真正使人認識自己,從不斷的“認識、嘗試、再認識”這循環中逐步成長而建立起一個獨立完整的性格和道德觀」。「現代性教育注重科學證據,…它推翻或質疑了很多宗教和傳統道德在建立性愛標準上常用論據,…其實,現代性教育所要反對的…是一切缺乏證據,靠抹殺或扭曲事實和違反邏輯來建築的理論」[3]。綜合吳敏倫博士的一些思想,他認為社會已經改變,性與生育的關係已經分開,傳統性、愛及婚姻的觀念已不合時宜,亦缺乏科學證據。現代社會強調民主、自由,已經不可以將一套價值觀,強加於社會上每個人。故此性教育應是尊重各人的抉擇,提供一切有關性的知識,審查有關知識是否合乎科學,引導人去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負責任的性道德觀。
 
青少年愛滋病教育中心
http://www.teenaidshk.org
 
是本港其中一個積極推動性教育及愛滋病教育工作的志願機構,其宗旨是通過遊戲及藝術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定期於不同報刊撰寫文章及設立輔導熱線等,讓青少年掌握更多有關愛滋病及性知識,並協助他們面對各種青春期、成長及性疑惑,並建立正面的性態度,健康自信地成長。
 
他們提供的性教育及愛滋病教育活動,主要是到各學校及大小機構舉辦工作坊,運用生動活潑的遊戲、戲劇、舞蹈、視覺藝術等活動,讓青少年明白感染愛滋病的途徑、預防方法及後果知識外,也會探討有關青春期、拍拖戀愛、婚姻及性行為等問題,教導青少年如何面對朋輩壓力、如何作出負責任的決定。
 
中心舉辦的教育活動強調互動的重要性,以雙向的溝通模式,鼓勵青少年提問及表達感想,澄清各種性誤解,讓他們從不同角度接收及思考有關性和愛滋病訊息。這些教育活動顯然不單是性知識的傳授,也很著重價值觀的教育,引導青少年建立負責任及正確的性態度,算是學校正規性教育課程所著重的生理知識外的一種補足。
 
學校內的性教育課程
 
按教育署的性教育指引的定義,性教育是關乎個人認識自己,以及認識與他人的關係,教授與人類繁殖有關的生理知識之時,亦須灌輸人生的各種價值觀,在廣義上,性教育與家庭生活教育應視作二而為一。
 
教署建議的將性教育概念歸入人的成長、健康與行為、人際關係、婚姻與家庭、社會與文化面五個範疇中,課程應泛蓋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及道德倫理四個層面,從知識、價值與態度及技巧三個領域提供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四個層面及三個領域與上述五個範疇互相緊扣,以推行連貫、均、循序漸進的性教育課程。
 
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協助學生從成長過中認識性、重視人際間的責任,從而學會如何達致美好人生,以及調整自己適應社會規範。最終目標是改變學生的態度,使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鼓勵他們為自己行為負責任、認識清楚和在知道後果的情況下作出抉擇。
 
學校大致可循三種途徑進行:
 
1.   透過某個科目推行:在目前中小學課程大綱中,與性教育有關的科目包括常識、社會教育、生物、人類生物、綜合科學、宗教、倫理及宗教、通識教育、家政,其中以社會教育較能提供完整的性教育理念。
2.   以跨科目模式推行:適用於學前及中小學教育,是較全面而有效的做法。
3.   透過非正規課程推行:舉辦全校性活動如演講、比賽或訪問調查等,以及對個別學生的輔導。
 
根據教署94年的調查,不少學校均覺得將性教育編進正規課程中,當作獨立科目教授,有實行上的困難,故多採用跨科教學的方式,輔以與課題有關的課外活動。
 
目前,各學校在考慮過現有資源、校風、辦學宗旨、學生的需要制訂整體策略,主要以兩種方式推行;一類是強調負責任的性,以客觀或指導的方式教導學生應有的知識,在獲悉後果的情況下作抉擇;另一類則著重培養傳統的價值觀,強調在道德上負責任的行為。性教育工作者應在鼓吹自由與強調權威兩種各趨極端的觀點取向之間取得平衡。
 
母親的抉擇
http://www.motherschoice.com
 
在此網頁內,除了提供有關避孕、提防性病傳染等等的資訊外,【過來人】故事更是一些面對性行為,甚至是墮胎的過來人的親身經歷,每一則分享都有血有淚,正在面對同樣抉擇的青少年實在要看一看!而網站內「避孕方法」的忠告亦是筆者十分認同的:「百份百確保妳不會懷孕,或者患上性傳染疾病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發生性行為。
 
雜誌中的性文化
 
在雜誌中通常有不少關於性的資訊,但卻不一定談得上是「性教育」。例如以早前《飲食男女》中附送的《色情男女》為例,主題內容都是教導有關「四個激吻秘笈」、「屋企玩SM」、「流星雨夜溫馨」、「女人自製興奮」、「冬天做愛秘笈」、「經濟差如何挑起性慾」、又或介紹一些帶誘惑的衣著及姿勢等。另有吳敏倫博士的專欄,題目都是「女人都可以有性無愛」、「女人要懂得幫男人戴套」、「女人應該懂得扮有高潮」、「女人要懂得如何拒絕性愛」、「女人也要自慰」等。而《姊妹》雜誌中大多都只是圍繞著這類性愛技巧的話題,就算有關「兩性之間」的介紹,都是「你瞭解她做愛時的心理壓力嗎?」等內容。而《Teens》、《YES!》等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雜誌,內容亦大多圍繞有關青少年性生理發育、一些性行為的生理反應、以及有關懷孕的徵兆等。
 
小結:生理明白,倫理失衡?
 
縱觀社會上主流性教育資料,或是各個媒介中的性資訊,都十分強調個人自主。當然,個人權利是重要的,也是應被尊重的,但身處於一個著重知識,但倫理關係失衡的世代裡,只憑一些生理的認知,就能把性、愛、情理等問題好好處理,則未免過分樂觀!在社會大學「性」學系的性教育材料外,我們還可有甚麼選擇?教會、學校可以做些甚麼?性教育需要倫理教育嗎?請留意本期《燭光網絡》其他文章。
 
 



[1]吳敏倫,《禁果與人生》,三聯,p.113。
[2]同上,p.124。
[3]同上,p.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