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跨境、跨區學童

朱景玄   |   新界校長會會長
28/06/2012

小一統一派位於月初塵埃落定,不少家長已積極整理子女的獎狀和各式興趣班證書,「密謀」進行「叩門」,準備與其他學生來個大比拼。

當天新聞報導的情景,充分表現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及對教育的重視。得悉被派到首志願小學時,興奮得大叫大跳、致電到處報喜的,不是學生,而是父母,頓時變成大孩子一樣。如不知道實情,還以為他們中了獎券。運氣稍遜,被派到鄰近地區或較後志願的學生家長,更是心情激動,在鏡頭前表現得心有不甘,甚至即場落淚。

跨境學生的確是造成部分北區學生被派往大埔等地區的主要原因,但其實跨區上學並不一定是惡夢,如果政府和學校配套適宜,孩子同樣可享有良好的學習條件。

日前,大埔區小學校長會亦就此問題召開會議,經過各小學校長整合數據,發現有大約三百名跨境或跨區學生,被派來大埔就讀小一,情況令部分同工措手不及。

其實,教育局應該早於數個月前,已大致整理好入讀小一學生的資料,而大埔區的校長,亦早已主動向教育局索取獲派學生的居住地點,希望能做好準備,為跨區和跨境上學的學生,提供適當的支援。可是,當局卻以「私隱」為理由,拒絕披露,使我們無從入手。最終,要等到五月底才提供資料,然而六月二日就是公布派位結果的日子。一些跨區或跨境學生的家長,問及孩子將來如何或能否乘坐「保姆車」上學時,連部分校長也啞口無言。

一般市民都從傳媒得悉,近年因為學童人數減少,半日制學校亦陸續轉為全日制,令「校巴」、「保姆車」的利潤大大降低。為保「飯碗」,都紛紛轉型,以接載遊客為主要生意來源,結果使學校越來越難聘請校車,或遭「開天殺價」。政府對此事無可能毫無觸覺,置若罔聞,將責任和問題全拋給校方解決。

部分學校過往有取錄跨區和跨境學生的經驗,還算留有一手,但部分同工卻鮮有獲派這類學生。有關學生九月時如何上學,現在還沒有解決的方案。

雖然學校有責任照顧學生,但盡早向學校披露新生資料,則屬教育局能力和工作範圍,因此,該局在學生上學的配套問題上實在責無旁貸。如怕涉及私隱問題,大可只透露居住地點和人數,姓名等資料在初步階段並不重要,就算涉及人為錯誤或後期調整,令數據與最後派位結果有些許區別,校長們亦可以理解,絕對不會追究;相反,盡早提供資料,讓學校未雨綢繆,才是真正「急市民所急」,營造政府、學校、家長和學生的四贏局面,為莘莘學子締造美好、愉快的校園生活。 

關注範疇: 
社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