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心靈健康

01/09/2022

去年60歲以上個案佔整體44% 見新高 自殺長者10年增逾半 團體籲勿禁聚會

  (明報.27-8-2022)

調查:中學生現社交退縮 社工倡鼓勵言語表達情緒

  ( 星島日報.29-8-2022)

第五波疫情後現抗疫疲勞 調查揭逾七成年青人不同意「動態清零」

  (香港01.27-8-2022)

疫情不斷變化,防疫措施自然亦應該不斷變化,病毒既然會變種,即是說我們面對的情況與兩年多之前已不是完全相同,加上疫苗的接種量已大幅提升,若果只是死守過往曾經成功的經驗而不與時並進,最後只會將過往努力得來的成果全部賠上。在疫情頭四波,香港的確做得不錯,沒有出現西方國家因為掉以輕心而大量死亡的個案,反而是第五波時大批長者離世,以及不少病人要在醫院外露宿及無人照顧最令人傷感。但發展到今天,當病毒的殺傷力已較弱,幾乎全世界已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政策,若香港和國內因為意識形態或面子的問題不早日與世界接軌,恐怕經濟情況只會愈來愈差。

過份嚴苛的防疫政策,除了會令商業活動大受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市民的心理造成愈來愈大的傷害。在老人院和醫院的長者由於親友長期無法探望而抑鬱,不少獨居長者亦因為少了正常的社交生活而鬱鬱寡歡,甚至自尋短見。不單長者,連一向十分好動的青少年,在疫情下的社交生活亦大受影響,幸好政府終於明白停止面授課堂對學生的成長和社交生活的負面影響,已改為堅持最少維持半日的面授課堂。不過,年幼學童因為少了這幾年的社交訓練,日後在與人相處的態度和技巧,恐怕將會引發不少問題而需要留意和跟進,家長和老師應該為他們的社交技巧補補課。病毒固然要小心提防,但心靈健康更加不能忽略,病毒可怕、孤獨更可怕。政府未來在防疫政策上不能只以防止感染為唯一最重要的目標,而是必須兼顧不同年齡市民的心靈健康,在社交、文娛、體育和宗教活動上應給予更大的空間,惟有心靈健康,人才能活得更健康。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