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社會重新上路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我們常常都好像活在平衡時空,明明見到同一件事,不同人的觀感卻有極大的落差,當然這個世界睜著眼說瞎話的人一定不少,但更多的情況可能是不少人只將話說了一半,報喜不報憂、或是報憂不報喜,雖然雙方所說的話都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但在對方的眼中自己說的話卻好像是生安白造、胡說八道,因為自己的觀點似乎被對方完全抹煞了,當一個人的感受完全被漠視的時候,那種難受、甚至憤怒自然就會很強,無論對方其他的看法是否有道理,也會覺得是橫蠻無理,這也是2019年反修例運動之後,香港社會一直無法突破僵局的重要原因。
2019年香港社會陷於十分嚴重的撕裂,暴力衝突與1967年的暴動同樣震動所有的香港人,也粉碎了香港多年以來一直引以為傲,即使超過一百萬人上街仍然秩序井然、並無任何破壞活動的美譽,也令不少香港人一直堅持以和平理性非暴力方式爭取民主人權的時代告一段落。雖然雙方都將造成嚴重社會撕裂的責任推給對方,但大家撫心自問,自己真的沒有任何責任嗎?當法庭陸續判一些曾參與衝擊的市民入獄的同時,究竟有哪一個被指使用過度武力的執法人員要受紀律處分?或者處理失當的高官要問責下台呢?當大家指責對方使用暴力的時候,有為自己的暴力好好反省嗎?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教會團體最終的問責對象是神,在必須作出取捨時只能順從神而不順從人,這是毋庸置疑的,問題是向神問責和向政府及公眾問責,本身往往並無衝突,教會團體作為社會認可、獲得免稅資格的慈善團體,在忠於使命的同時,亦要在市民大眾面前做好的見證,在履行慈善團體的社會責任上不能得過且過。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公帑來自全體市民,應該用於服務全港市民,公帑不是某個政黨、政客、甚至官員的個人財產,不是用來建立個人的政績和人脈關係。社會上不同的團體若能為市民提供不同的服務、以及發揮不同的社會功能,就算使用公帑也是合情合理的,這並不是政府的恩賜,更不是用來支持某一屆政府建立政績的工具,市民才是使用公帑團體的真正老闆,是否對市民有益和向市民問責才是一間機構能否使用公帑的最重要指標。若果政府將珍貴的公共資源,分派給一些基本上沒有任何服務理念和專業水平、沒有地區和相關的人脈關係、沒有往績可參考的機構,就是濫用公帑。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近年常常聽見中央和特區政府說要推行良政善治,但見過世面的人都知道,在騙徒無處不在的現今社會,叫得多漂亮的口號都是沒有意思的,如何實行出來才是最重要的,有時說得愈動聽,大家愈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就像簽訂任何合約之前,都必須留意:魔鬼在細節,連國際球星來港獻技也會出現全場「齋坐」、球迷大呼受騙的鬧劇,大家就可以知道原來白紙黑字都可以出現雙方理解完全不同的情況,從而可看到一些主事官員的思維模式,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有很大差距的,他們自己以為很清楚明白的事,亦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事,因此,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的承諾,而是聽其言、觀其行,並且反覆推敲一些條文的細節,盡量減少灰色地帶。
要觀察一個地方有沒有良政善治,首先要觀察那個地方官員的嘴臉,官員口口聲聲說急市民所急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市民的光譜十分之闊,官員急了同聲同氣市民之所急,不等如急了你和我所急。不過,一個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有幾樣行為是不應該有的。第一,惡形惡相、藐嘴藐舌,經常帶著一副教訓無知百姓以及奸險之徒的嘴臉,警告市民不要犯法,一竹篙打一船人,幾乎將所有持不同意見的人都當作疑犯看待,有殺錯無放過,當這樣的官員說歡迎大家表達不同意見,大家真的會相信嗎?還是這是引蛇出洞,請君入甕的圈套呢?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