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會與機構互為肢體共渡時艱
時勢艱難,經歷了社會運動和三年疫情之後,再遇上經濟不景,過去一年,不單不少連鎖店、酒樓和戲院要結業,一些堂會和機構亦面對愈來愈大的財政壓力,再加上一些過往有心有力的奉獻者(如教師、社工、醫護等專業人士)的退休潮和移民潮仍未完結,雪上加霜,不少機構需要大刀闊斧節流(包括減薪、裁員、搬去較細和租金較便宜的辦公室、以及削減某些事工等等)。
時勢艱難,經歷了社會運動和三年疫情之後,再遇上經濟不景,過去一年,不單不少連鎖店、酒樓和戲院要結業,一些堂會和機構亦面對愈來愈大的財政壓力,再加上一些過往有心有力的奉獻者(如教師、社工、醫護等專業人士)的退休潮和移民潮仍未完結,雪上加霜,不少機構需要大刀闊斧節流(包括減薪、裁員、搬去較細和租金較便宜的辦公室、以及削減某些事工等等)。
在送走2024,迎接2025的時候,趁著有廉價機票,匆匆到大阪走了一轉,逗留一個星期,和太太走在街頭的時候,太太忽然有所感嘆,人生實在有太多事未能預料,因著兒子在日本求學,這幾年我們所有旅遊的目的地只有一個,就是日本,若果有一天兒子在日本找到工作、結婚生兒育女的話,說不定日本就會成為我們將來經常居住的地方。就好像我教會有對夫婦的兒子在東京工作,兩夫婦就經常往東京小住,有朋友的子女住在新加坡和加拿大等,那些地方就成為他們經常不辭勞苦飛往的國家,很明顯,你的兒女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而兒女選擇在哪個國家求學、工作、甚至移民,有時亦不是父母可以預見的。在十年前、或者只是幾年之前,我們根本沒有預計過今日會常常流連在大阪的街頭巷尾。
箴言十七章17節這樣說:「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時勢艱難,經歷了社會運動和三年疫情之後,又遇上經濟不景,雪上加霜,一些過往有心有力的奉獻者,例如教師、社工、醫護等專業人士的退休潮和移民潮仍未完結,過去一年,不少堂會和機構亦面對愈來愈大的財政壓力,不少機構需要大刀闊斧節流,包括減薪、裁員、搬到較細和租金較平的辦公室、以及削減某些事工等等。我在機構事奉25年,今次的情況看來最為嚴峻,估計對不少堂會和機構來說,財政壓力會維持一段頗長的時間。
明光社剛過了25週年,在這些歲月中,有許多人與本社同行。2024年2月3日是本社第12次的賣旗日,在這經濟不穩定的環境底下,今次終於可以有較優先次序揀選賣旗日子(每次需要先抽籤決定揀選次序,再按次序選日子,在我記憶中這次是歷來抽得最前的一次)。
近來不少基督教機構都面對很大的經濟壓力,出現財政赤字的問題,以明光社為例,去年的赤字超過140萬元。主要的原因除了香港整體的經濟表現未如理想、未來的經濟前景亦不樂觀之外,再加上這幾年受退休潮和移民潮的夾擊,不少機構的支持者都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過去有心有力的支持者在退休和移民之後,減少甚至停止奉獻已無可避免,而不少年青的信徒對奉獻可說無心無力,加上他們對一些在上世紀已經成立的機構亦欠缺認識,更談不上有甚麼強烈的認同感,再加上不少堂會的年青信徒大幅減少,亦逐步影響堂會對機構的支持。
明光社自2020年開始服侍基層家庭,那時正值疫情嚴峻之時,估不到短短三年,我們已服侍超過600戶劏房及基層家庭。回想當年,當大家知道我們有感動在疫情之中服侍有需要的家庭,來自四方八面的物資、奉獻便齊集在明光社,等待向有需要的劏房戶派發,我們的會議室頓時變成了倉庫,為基層及時送上溫暖。
香港教會的前景充滿挑戰,根據建道神學院在「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2023」發表的數字,綜合不同宗派的教會近年整體崇拜人數減少15至25%,奉獻減少10至20%。面對人數和奉獻的下降,社會環境的轉變,教會必須重新反思本身的運作模式。
所謂以不變應萬變,有時不過是我們因為前景令人迷惘或煩惱時,拒絕去思考的一個藉口。因為變或不變其實都是一種選擇,無論最後作出何種選擇,我們還是要承擔相關結果的。香港教會正面臨政治和社會環境急速轉變的年代,將面對不少新的挑戰。
有九萬多會員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被內地官方媒體點名批評之後,香港特區政府立即與教協割席,而教協在短暫掙扎求存之後亦決定解散。連教協這有強大基礎的工會/民間團體亦無法承受龐大的政治壓力,其他民間團體對前面可能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亦絕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