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 |
|
(時代論壇.3-4-2025) |
2024香港教會普查的結果一如所料,過去五年華語堂會數目雖然比2019年同類調查輕微增加至1,318間,但崇拜出席人數大幅下跌26%,只得約19.8萬人,堂會規模愈大,流失愈嚴重。而堂會65歲以上會眾比率更高於全港的人口比率,每4名會眾就有1名是長者,而15至44歲會眾比率不足三成,反映教會的斷層情況嚴重。面對移民潮和退休潮,中產信徒流失,有接近55%的教會奉獻收入減少,有些更出現不敷。不少堂會因此減少、甚至完全沒有對外奉獻,不過,亦有部份堂會增加了差傳經費,出現兩極化的趨勢。
面對奉獻收入減少、再加上經濟環境轉差,堂會為求自保而削減對其他基督教機構的奉獻看似合情合理,但這種心態其實是建基於錯誤的教會觀,當教牧和會眾想到教會的時候,若只想起自己的堂會、將奉獻給堂會、在堂會事奉、關心堂會的弟兄姊妹,就等如關心教會,建立基督的身體,恐怕只會將堂會變成了「自己友俱樂部」!基督教機構被稱為翼鋒教會,最重要的是想讓弟兄姊妹明白機構就是教會的一部份,而不是與堂會無關的第三者。
堂會和機構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甚至相依為命的,機構其實是堂會的延伸,很多堂會較少接觸、甚至接觸不到的群眾,例如新移民、傷健群體、少數族裔和基層家庭等等,正是機構服侍的對象。而對許多中小型堂會來說,很多時堂會沒有的專才和訓練,例如差傳、釋經、音樂、影音、社關和制服團隊等等、正是機構的強項,惟有堂會加強與機構合作,才能共創雙贏。若果堂會因為會友流失、奉獻減少而只求自保,將堂會與外界接觸的空間收窄,只會加速堂會的萎縮,猶如將主人交託的銀子埋在地裡一樣,結果沒有忠心回應主人吩咐的將會連本來有的也會失去。當堂會願意奉獻給機構、與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使用機構的服務、出版、製作和訓練,透過機構去接觸和服侍有需要的群眾,才有機會引領更多人信主和作門徒,否則堂會只會持續老化和流失。
正如在三年的疫情,許多願意在艱難中繼續努力尋找服侍的群體和機遇的機構和堂會,看似耗用了更多資源,但實情是她們得到的支持和奉獻是更多。在社會愈困難的時候,信仰能發揮的力量愈大,當人心惶惶的時候,正是我們未信的親朋戚友觀察基督徒與他們有何不同的大好機會。雖然很不幸過去幾年教牧和信徒的移民情況比未信的群體更嚴重,不少信徒內心的不安並不比沒有信仰的人少,不過,當未信的市民轉眼看到仍然留在香港的教牧和信徒願意憑信心逆流而上,更積極事奉、奉獻、傳福音和關心社會,而不是只求自保、對其他人的需要視而不見的話,正是打開他們緊閉的心去思想人生的大好機會,最壞的時刻,往往亦是最好的機遇,瑪拉基書三章10節提到:「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惟有我們願意憑信心付出,才能看到神奇妙的作為。同時請記著,神的家遠遠大過我們本身的堂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