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難辭其咎
士氣、洩氣、激氣
切勿盲從
抗疫不是一場零和遊戲
誰會想到我們會在疫情的陰霾下渡過第三個農曆新年,再加上病毒不斷變種,自由進出不同國家和往國內旅遊和探親仍然遙不可及呢?說好了的疫苗出現之後只要有七成接種率便可達至群體免疫的門檻卻不斷提升,就算將來奇蹟地達到九成,誰敢說又不會有新的說法呢?社會上出現抗疫疲勞和怨聲載道是十分自然的,當然,這些都不應簡單地歸咎於某一些人或團體,疫情的變化就算超級大國亦無可奈何,人類只能再一次反思自己的渺小,以及面對完全無法由我們控制的時機與際遇時應如何自處。
經過了兩年抗疫,平心而論,香港的表現並不太差,死亡率與全球比較十分之低,醫院亦沒有失守,絕大部份市民亦毋須因為封城封區而不能四出活動,只是個別行業和學校受的影響較大,比起一些國家死了幾十萬人,高峰期每天有過百萬人受感染、而受了感染亦不能入醫院已值得感恩。但政府在追蹤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的能力;圍封強檢安排的甩漏;以及一而再要市民冒著風雨在嚴寒下排隊幾個小時做檢測卻不迅速改善,實在令人搖頭嘆息,亦不禁令人懷疑過去兩年政府內部究竟有沒有認真地做好不同的應變計劃,以及整個團隊的決策及執行能力。
不良風氣
官字兩個口
市民的心聲
守護傳媒就是守護香港
作為前記者團契團長,雖然離開了記者的生涯已經超過二十年,不過,正如很多曾經做過記者的友好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是:一日記者,終生記者!在我們那個年代,記者行業的薪酬比起教師、社工等工作普遍偏低,但願意投身這個行業,能幹及出色的年青人卻絕對不少,他們一般都是對社會和身邊的人充滿了關心和熱誠,有正義感,對真相十分執著,敢於挑戰權威,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人的說話,喜歡「打爛沙盤問到篤(璺到㞘 )」,深信記者的天職就是代表市民監察社會,發掘真相。因此,對於政府官員和有財、有權、有勢、有知名度的人來說,喜歡批判、甚至揭瘡疤的記者往往是不受歡迎的人物,而作為記者就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
當然,記者亦不是聖人,有些記者和傳媒亦以譁眾取寵、誇張失實,渲染色情暴力作為吸引讀者的技倆,並且喜歡用纏擾式 和以偏概全的手法去採訪和報道,過往亦一直為人所詬病,令人又愛又恨!不過,在倒洗澡水時絕對不能連嬰兒一起倒掉,正如馬太福音第十三章提醒我們不要隨便去拔稗子,免得不小心連麥子也連根拔起。
參考資料
周詩韵、M.Lui。《媒體解碼:時事背後》。香港:明報出版社,2019。
梁麗娟。〈傳媒記事簿〉。香港電台網站。網站:https://app3.rthk.hk/mediadigest/category.php?ci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