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愈來愈可信?
本年6月,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公佈了《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4),該報告對全球47個國家及地區的數位媒體發展狀況作出分析,他們在1月底至2月初訪問超過95,000名受訪者,當中包括約2,000名的香港受訪者。8月時,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於報章分析有關香港的數據。
本年6月,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公佈了《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4),該報告對全球47個國家及地區的數位媒體發展狀況作出分析,他們在1月底至2月初訪問超過95,000名受訪者,當中包括約2,000名的香港受訪者。8月時,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於報章分析有關香港的數據。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最近看過兩套很有誠意的電影,《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記》,故事中的主角分別是記者和教師,作為曾經做過記者、教師、亦做過編劇、同時又是家長的我,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首先向這兩套電影的編劇和全體工作人員致敬,因為兩套電影都有力地揭示了令人痛心的社會問題,無論由小學生到長者,人生在不同的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有些是由家庭造成的,愈親近的人對我們的影響愈大;有些是社會制度的問題,不公平和不公義的制度可以摧毀很多人的夢想。而作為所有可能影響其他人的福祉、甚至命運的角色,無論是教師、家長、或者編劇和記者,有時都會感到很沉重,特別是當我們無法及早發現及阻止一些悲劇出現;有一種知道問題卻無法改變的無力感;或者說了一些不合宜的說話,對其他人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造成令自己追悔莫及的傷害!
「真理愈辯愈明」、「公道自在人心」,這兩句說話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一樣,其實都是廢話,若我們仍然以為做了某一些事,一定會出現某些結果,那我們若不是太天真,就是對這個世界了解得太少。傳道書九章11節提醒我們:「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很多事情都是不能簡單地只看表面就可以知道或者準確地預測到結果的。
真正的辯論最重要的是讓不同觀點可以公開和公平地表達,而不會有任何人身安全的威脅,幫助大家排除明顯地弄虛作假的資訊,讓大家有權利和勇氣去提出合理的懷疑,避免大家因為無知而墮入了陷阱,被人欺騙和誤導。但這個世界必然會有一些強辭奪理、自以為是和執迷不悟的人,更不幸的是當中不少可能是有權有勢和有學識的人,為了金錢和權力而選擇性地失明和失聰,大家不要奢望可以透過辯論說服他們,但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一個讓大家可以更公開和安心地發表不同意見的社會環境,一個文明和尊重人權的制度,而當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新聞和言論自由。惟有在新聞自由的保障下、才可以避免有權力的官員犯上嚴重的錯誤而所有人無法發出警號。
上週兩單新聞,令記者彷彿成為眾矢之的,一單是now新聞台記者在疫情記者會提問,內地醫護如出現醫療失誤的投訴機制為何,最後被指打擊內地醫護士氣,now新聞台最後出聲明道歉和澄清,[1] 及後更有一段偷錄的聲音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