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應對颱風的雙贏管理

12/09/2024

央視主持演播室內險被樹砸中 網民驚嘆:天氣預報已進化成這樣?

  (香港01.9-9-2024)

最近中央電視台一則精心設計的天氣預報引起熱議,被認為很有創意及生動,令觀眾對風暴的真實感加強。今時今日科技的進步以及普及化,的確令以前一些需要很多人手和工序的製作,變得十分簡單,亦不需要專家才能處理。與時並進是既必須亦可行,只要我們有決心,很多的改變都比以前更容易和更快捷。就以打風為例,較早前魔羯在本港掠過,在懸掛八號風球的預告和除下,天文台都可以更早通告,令市民大眾可以有更充份的準備,是值得稱讚的。而這種未雨綢繆的精神,其實值得所有商業和非政府組織借鏡。在打風期間,一些服務性行業若能盡量維持服務當然能方便市民大眾,相對來說,大部份非緊急和服務性的行業,若能更早讓所有員工下班,或更早讓居住較遠的員工先放工,對大家都有好處,因為愈多人一起放工,交通運輸的壓力就愈大,大量市民擠在鐵路和巴士轉車站的場面可免則免,同事不用浪費時間在艱辛和額外的候車時間,對身心健康都有利,何樂而不為,而額外損失的工作時間亦不算太嚴重。

當然,說到工作時間,疫情期間由於大家已習慣了在家工作,有些工作亦不一定要在辦公室處理,若果已預知會掛8號風球,或預計除下風球之後只有半天的工作時間,一早決定在家工作對勞資雙方都有好處,員工可以將舟車時間亦用於工作,又不用與其他人一起趕放工和趕返工,何樂而不為?而那些必須在辦公室工作的市民又少了一些人一起爭用交通工具,對大家都有好處。在工作已愈來愈有彈性的年代,工作的形式和地點都可以突破許多限制,其實,現時就算風球高掛,一些服務性行業如食肆、超市和戲院等仍然會繼續營業,只要鐵路仍然運作,上下班並非沒有可能,問題是僱主是否有給予員工足夠的保障和支援(津貼)。因為很多人已習慣了打風會有額外假期,如要繼續工作(無論是回辦公室還是在家),都需要勞資雙方好好協商,時代畢竟不同了,我們抵禦天災的能力也不斷改進,有些改變是無法避免的。政府是大郵輪要轉彎不容易,個別機構猶如小艇則較為靈活,應主動求變,對勞資雙方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