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19-9-2022) |
(明報 .21-9-2022) |
抗疫兩年多,其實不但政府官員經驗豐富,市民大眾亦身經百戰,大家都會努力做好真正重要的,例如當大家認同在公眾場所戴口罩對保護自己及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在食肆、酒吧等會除下口罩的地方,疫苗通行證能夠令大家較為安心,於是便會努力配合。但對已經過時、徒具形式、甚至政府都不會切實執行的措施,大家根本不會認真看待,無論執行者和市民都有不少人陽奉陰違,例如進入商場要使用安心出行,而政府根本早已不會用來追蹤密切接觸者,加上不少人只是路過或短暫在商場停留,有多少人會掃描安心出行呢?在許多街市若非有工作人員當值,大家根本完全不覺得有需要因為入內買幾棵菜而要掃安心出行。同樣,仍然堅持規定教會必須使用疫苗通行證,實在看不到有甚麼科學理據,不少人已抗疫疲勞,若政府能集中做最重要的,在一些根本已無關痛癢的便不再堅持,市民的合作情況定會提高。當然,最荒謬的莫如四人限聚令,八人吃飯便要分兩批走!紅館演唱會和劇院可以人山人海,過萬人可以參與馬拉松,但就禁止四個人以上在戶外一起聚集,除了影響集會自由之外,看不到有甚麼科學的抗疫理據?
另一方面,除了香港內部的防疫措施之外,大家當然十分關注何時可以不用再隔離便可以與海外各國自由來往,不少朋友已經躍躍欲飛很久了,而商界、政界、體育界、旅遊界已不斷作出呼籲,香港再不盡快與海外的防疫措施接軌的話,恐怕許多國際體育盛事、大型展銷會和業務會議恐怕只會一去不返!當然,作為政府官員,要全盤考慮各方面的配套,包括萬一放寬出入境措施之後,感染及死亡率上升怎麼辦?不想走回頭路,一時放寬、一時收緊是可以理解的,但外國早已放寬多時,已有不少例子可以參考,而本港亦有不少專家認為已有放寬的條件,財政司司長亦已預告本年度的財政赤字會超過一千億港元,防止感染固然重要,但如何照顧市民的心靈健康及經濟需要亦十分重要,否則雖然避免了感染,卻避不過抑鬱和生活困境,任何政府的重大決策,最重要的是要兼顧各方面的不同需要,疫情已過了兩年多,既然無法在短期內將它消滅和完全阻止其傳播,而死亡和重症率已持續下降的話,市民是很難繼續長期因防疫而犧牲其他生活的,希望政府能盡快取消市民日常生活上一些不必要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