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教會不能以沉默應對社會議題

07/09/2023

指香港教會如倒退四十年 戴浩輝勉以史為鑑別走冤枉路

  (時代論壇.1-9-2023)
 

自從1974年的洛桑會議後,香港教會的社關意識開始提高,不少教會除了傳福音之外,也開始對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和影響市民大眾的社會議題有更多的關注。隨著九七回歸臨近,大家對政治環境的變化更為敏感和關注,也有更多的投入。回歸之後,不少教會也積極關注同性戀和賭波等涉及倫理和社會風氣的議題,隨著對民主和人權的要求不斷提升,在雨傘運動和反修例運動期間積極參與的教牧和信徒(特別是年青人)大幅增加。不過,自從港區國安法實施之後,由於憂慮誤觸紅線,教會團體、教牧和信徒對政治及社會問題的關注大幅倒退,無論在講台和教會刊物都轉為較關注教會內部的事宜,而一些過往在社交媒體較活躍發表意見的人士,若仍身處香港,都會收斂了許多,甚至索性取消賬號,並將過往的圖文完全刪除。香港的教會在社關的態度和積極性,的確大幅倒退了幾十年,令人十分感慨!當然,在不明朗的環境下先觀察一下,謹慎地說話和行事是可以理解的,但面對未來不斷收緊的教育、社會福利、以至宗教政策,沉默、退回教會的四面牆之內;積極配合在上位的要求,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心口掛個勇字豁了出去,還是既靈巧又純良地繼續是其是、非其非,是香港教會未來必須思考的方向,不作選擇本身已是一種選擇,不願表態本身已是一種表態。

不過,前景雖然有許多不明朗和變數,但教會作為一個使命群體,在愈不明朗的時候,我們愈需要定睛於不變的上帝,以及歷久常新的真理。若果傳福音和社會關懷都是教會的召命,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應只做了其中一樣就心滿意足,自我感覺良好,若我們堅信在任何艱難的環境都要傳福音的話,我們亦應該堅信無論在任何環境都要關心社會,問題只是如何表達。我們總要心意更新而變化,靈巧像蛇,純良像鴿子,採取一切可行的正當手段去實踐我們的使命。要關心社會,不一定局限於敏感的政治問題,也包括許多影響市民大眾的民生、經濟、教育、社福和倫理事宜,彰顯公義不應只局限於選舉和政制,也包括樓價和勞工政策。教會要就社會議題發聲,不等如就一定要譴責政府或某個團體,也可以包括我們對一些社會風氣和現象,如自殺、濫藥、沉迷賭博和離婚數字上升的關注;對政府就基層人士如劏房戶、單親家庭子女、傷殘人士的支援不足表達不滿;對法庭有關性別、婚姻和家庭制度的裁決表達不同意見等等。只要我們仍然關心活在香港的鄰舍,我們就沒有沉默的權利。教會不是要故意和政府作對,但亦不是政府的應聲蟲,教會必須站在上帝那一邊,用合乎聖經教導的內容去宣講,不應將自己關在四面牆內,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教會不應害怕向世人和政府表達我們的立場,這不是政治問題,是生命問題。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