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 |
|
(明報. 31-8-2025) |
![]() |
|
(明報. 31-8-2025) |
每年開學,各大傳媒紛紛報道莘莘學子上學的情況,今年的開學報道多了一隻彩蛋,一位遲到的同學被傳媒訪問時說:「遲到了⋯⋯不要緊,反正都遲了。」這同學的言論瞬間成了社會的熱話,緩和了開學緊張的情緒。有人說,愈近開學,學生愈是緊張,壓力就愈大,為要應付來年的讀書考試,學生開始出現開學焦慮症。不幸地,開學前兩日,已有2名學童因無法承受壓力而選擇輕生。根據數據,2020年至2024年間,全港共錄得131宗學童懷疑自殺身亡個案,當中高達九成為中學生,約一成為小學生。今年上半年,學童懷疑自殺身亡個案已達17宗。這些數字背後反映香港出了什麼問題﹖
學生「反正都遲到了」的言論在告訴我們香港學生現代的思維模式。學生讀書不好,有些會想成「反正都追不上了」,於是寧願放棄的躺平模式﹔買不到樓,有些會想成「反正都買不到了」,於是選擇不工作而去輪候公屋。試想,若果遲到多少分鐘,後果都是一樣,那或許是不要緊,因為反正都遲到了。然而,若遲到一分鐘、十分鐘、一小時,後果卻不一樣,那麼學生或許會更積極地去避免遲到太久,儘快返到學習崗位。香港的教育制度就是運用了這個模式:一試定生死、成績只分好與壞。當學生一旦靠近了「負」的那一邊,是否就要判定他們「死刑」,不能翻身? 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向上的進取心? 香港的教育過多灌輸成績就是一切的概念,而且偏重於學術,學生在開學後便要不停地面對小測、大測、考試等評估。教育沒有多元化地去培訓、發揮不同學生的恩賜,現在香港的學位無論是副學士、高級文憑等,他們的目標都是升上大學,那些讀書一般,但有其他恩賜的學生就只可跟著這條路走。試看其他國家,他們在傳統大學以外,也會有一些技術大學,專門為學生提供技術實踐方面的培訓,他們的課程側重技術的應用,而不是書本上的知識,有些更是國際認可的頂級大學,而學生的出路及成就不比在傳統大學遜色,故此很多學生都願意選擇這條路,而且感到自豪。
學生的思維模式也受家長影響,家長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角色至關重要。隨著社會對成績的重視,家長不自覺地過度催谷成績而忽視子女的精神健康。許多家長因工作忙碌或認為子女「已經長大」而減少了溝通。這種情感支持的缺失,可能讓孩子在面對壓力時感到孤立無援。家長若未能及時察覺子女的心理變化,便可能錯失協助及關愛的關鍵時機。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總有很多不同的出路﹔人經歷失敗後,並不是人生的終結,而是要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你的標杆直跑。學童自殺的悲劇,是整個香港的警鐘,我們要為下一代創造理想的成長環境,因為我們珍惜每一個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