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髮是文化而不是性別問題
男士頭髮的長短,很明顯受文化影響,若各位男士生於晚清,恐怕別無選擇,只能剃頭留辮,若生於耶穌年代的以色列,應該也如不少電影和畫冊所見,是長髮披肩,就如蘇格蘭的男士會穿裙,並非性別問題,是文化問題。而在不同的文化之中,由於男女兩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在服飾上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乳房並非男士的性徵,多數不介意在其他人面前裸露,因此,男士一般只穿泳褲少穿上身的泳衣,而男女會否在公眾面前裸露上身是文化及性別差異的問題,與是否平等根本扯不上關係。不過,近日有男學生向平機會投訴,指學校不准男同學留長頭髮,但女同學卻沒有相關限制是性別歧視,再次引起社會人士對男女平等和性別歧視的關注。
現代社會愈來愈重視男女的平等和平權,這是好事,不過,當大家要深入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必須首先弄清楚,何謂平等、何謂歧視。令人憂慮的是在一個政治正確比正確更正確的年代,我們對事情的判斷已經漸漸失去客觀性而變得愈來愈主觀,另一方面,當香港人由強調大我、家族和社群性的文化,漸漸傾向強調小我、個人和自主的心態,如何協調便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每一代的香港人都有其獨特性,作為上一代、上兩三代的香港人,不要阻礙新一代的發展當然重要,不過,作為新一代亦必須嘗試去了解上一代,因為人和人之間的理解和尊重是雙向的,只單單要求其中一方絕對跟從只會破壞雙方的關係,也容易變成以權力或多數人的霸權而不是道理去說服人。作為家長和老師、甚至政府官員的,不應事事以權力去要求子女、學生和市民盲目服從,而應該多用說理和解釋的方法讓對方明白為甚麼要訂立某些規則和政策,並聽取及參考對方的意見去完善有關做法。同樣,年青人亦不能以為明天是屬於下一代的而漠視上一代的意見,因為明天雖然屬於年青人的,但今天是屬於大家的,所有活著的人都應該被平等看待,他們的意見亦應該同樣受尊重。
其實,任何機構、團體本身都會有一些規矩,學校作為一個學習成長和幫助學生預備面對社會的場所,有一些適當的紀律和規則是正常的,雖然校政不必用公投的方式去決定,但亦不應鐵板一塊,需與時並進,考慮不同時代的需要。比方說,今時今日,若一些女同學較好動,對儀態的要求與以往不同,是否一定只可以著裙、甚至穿旗袍呢?某些較隆重/莊重的服裝可否只留待特別的日子、特別的活動才穿著呢?至於頭髮長短、直髮鬈髮、染不染髮,穿不穿校服,背後的理念究竟是甚麼?是整潔、儀容、紀律、傳統、還是純粹為了方便執行?更重要的是清楚區分那些是全校同學皆應遵守的,那些是與性別差異有關的,那些是必須的,那些可以酌情處理的。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並非懲教署,應有較大的空間,讓大家可以較為單純地抱著赤子之心去面對身邊的人和事,另一方面,亦不應將一些不同的想法上綱上線為歧視問題,將本來校本的規則問題,以社會抗爭的手法來處理。
香港有許多不同宗教背景和理念的辦學團體,不同的辦學團體基於不同的理念,對校規會有不同的考慮,在一個自由社會,其實可以百花齊放,只要有關的政策公開透明,與時並進,讓不同持份者都有表達意見的機會,而不同的家長、學生可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和喜歡的生活方式去作出不同的選擇,大家若不認同某些學校的理念,大可以選擇其他學校。除非一些規定橫蠻無理,否則應予尊重,若要改變,應透過內部的討論,不宜透過公權力去干預。追求公平公正、平等機會,反對特權是好事,問題是不能矯枉過正,正如因為追求平等機會而反對有差別對待的原意是好的,但必須尊重一些合理的差別對待,以及尊重真正的差異,男女本來就有所不同,在生理心理和文化上都有差異,追求一刀切的平等,可能會好心做壞事。
若追求男女同工同酬、同樣的參與機會、在同一處境下得到同等的對待是合理的,但不宜無限擴展至涉及體型、文化和宗教等領域,並否定差別對待的真實需要,否則反過來可能會造成另一種的不公平,因此,應按真實的差異而作出合理的差別對待。正如大家接受男女在體能和身形上的差異,因此大部份的體育競技都會分開男女子組別,這不是歧視,但一些只較量知識、策略和思考的項目,如棋類、問答或藝術的比賽,根本毋須分開男女子的組別,因此,不要將合理的差別對待當作歧視,否則只會因為僵化的政治正確而帶來盲目抹煞差異的不合理結果。
西方的性解放運動,常用的技巧之一,就是以歧視之名,打破一些本來正常的男女差異,一刀切地改變一些學校和社會的合理安排,如容許自稱為女性的男士進入女性更衣室,甚至連被要求使用獨立的不分性別更衣室,以避免其他女士受到不必要的威嚇也可以稱之為歧視,結果只會造成另一種的逆向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