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頌、死之思」
透過本計劃之通識生死教育系列,以講座、體驗及互動討論,讓年青人體驗生、死,反思如何活好每一天,也學習如何面對有自殺傾向或對人生持負面態度的朋輩。
對象: 全港各中學中一至中五生
費用: 全免
日期: 2012年2月4日(星期六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及
2012年2月5日(星期日下午2時至下午5時)
講員: 贐明會資深專業輔導員、專家學者及有經驗救災者
地點: 中聖書院 - 九龍深水埗懷惠道18號 3/F 平台
內容:
「不走自殺路」
¨ 生命和死亡的思義;
¨ 愛惜生命和關懷家人、朋友要及時
「情緒急救班」
¨ 如何面對及回應有自殺傾向的朋輩;
[災前災後]
¨ 如何正確解讀傳媒報導生、死、災難事故背後的手法
¨ 災難事故帶來的反思
2012年3月15日前:「抗逆大使」於完成工作坊後遞交一篇得着及反思文章(500字內)
名額已滿,多謝支持。
後記
於兩天合共三個工作坊主題中:「不走自殺路」、「情緒急救班」、[災前災後],參加者在贐明會專業輔導員和明光社傳媒教育主任帶領下,以一連串體驗活動去「出死入生」,反思生命歷程,並運用通識的學習方法,互相交流,探討生和死的意義。
對於工作坊的期望,由參加者共同熱烈地為組合命名,且在講解命名的由來和概念時可見一斑:有人希望能了解更多生死的差別;有人珍惜相聚共同學習的時間;也有人希望作為共同經歷生命的旅程。
生命是一個歷程
在輔導員的啟發和帶領下,參加者於分組後投入地討論和製作他/她們眼中「生命的畫」,反思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畫」讓參加者明白生命是一個歷程而不是一個終結,雖然當中因種種局限,有成功和失敗,像樓梯有上落,卻能交織出不同的精彩故事,也可像樹一樣不斷成長。參加者詮釋和展示他/她們對生命和死亡歷程的體會,因著相互交流和溝通,體現通識學習的精神。
透過不同的活動,輔導員讓參加者逐步思考為何要珍惜生命。
「我可以帶走甚麼?」
活動讓參加者思想並寫下現時最珍惜的。有人寫下家人,有人寫下朋友,也有人寫下手機、公仔……。當發現原來生命消逝,甚麼也不能帶走時,輔導員再進一步將無奈化為動力,為的是要讓參加者明白關懷家人、朋友要及時的訊息。
「人生大拍賣」
在這個環節,輔導員向每隊參加者派發同等數量的籌碼「能量心」,再讓每隊參加者互相討論,但卻只得一次機會去出價拍賣。隨著不斷出現的各項心儀項目,包括喜樂的家、良好品格、珍貴寶寶、母愛、成長、朋友仔……,有隊員因落錯注碼而後悔,也有因太保守而收穫較少,參加者開始明白,生命無take two。在有限的人生,對於未知的前途,我們抉擇每件事都要付出代價,因此要愛惜生命,曉得計算代價,知所取捨。
釐清死亡的誤解
而從其他的遊戲中,例如「你覺得死亡係……」、「卡games」等,讓參加者以腳表態,或以遊戲卡來描繪對死亡的感覺,進一步釐清大家對死亡的誤解和意義。
經歷一整天既有趣又豐富的學習後,參加者經歷了「出死入生」,不斷反思生命和死亡的意義,輔導員更讓參加者寫下心聲於祝福蠟燭上,並鼓勵他們轉送別人,延續温暖。
「死亡」是忌諱?
於翌日的工作坊,同學繼續探討生命的無常,及人對死亡的反應。死亡,人從來不能避免,但人卻選擇逃避直接提起「死亡」這詞語。同學憑記憶並發揮創意,把死亡的代名詞羅列出來,例如「去咗」、「去好遠的地方」等。大家便赫然發現,原來一個詞語,可以引申出數十個代名詞。然而,「死」這個字卻可以在不同的咒罵或戲言出現,如「作死你呀」、「死仔包」等,可見人亦是十分矛盾的。
同學們亦於遊戲中反思自己對死亡的概念,例如人死後,會否變成鬼魂?又或者死亡是否能夠避免?雖然同學們一定要從「是」、「反對」及「不知道」中選擇其一,他們發表的意見,卻十分多元化。其實除非已死亡,否則實在沒有人知道死亡是怎麼一回事。
[災前災後] :學危機處理技巧
縱然如此,死亡仍是大家會遇到,並且是具震撼力的。在同學身邊,即使未嘗遭遇親人或朋友的死亡,也能從新聞報道上見到。加上現時傳媒為了刺激銷路,往往把一些血腥的圖片、自殺的過程、死者的特寫展現在報道內,震撼力不比親眼目睹為弱。
當發生一些重大的天災或人禍(如菲律賓人質事件)時,傳媒有時更會進行直播,讓觀眾能得知最新發展。然而,這種在電視前的親歷其境,加上新聞的反覆及深入報道,觀眾所知的其實比起在現場見到的更為仔細。所以,有些人看報道後,會感到不安、沮喪。有同學分享時,就表示曾於該段時間經常憶起有關報道的影像。其實若遇上這情況,他們應該要避免過度暴露在大量有關災難資訊的情景之中,並適當地與朋友及家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及心情。若發現週遭同學、親友表示受到困擾,更應關注及主動慰問。
當危機發生在身旁時,究竟應如何處理?誠然,這並沒有標準的答案,但同學於「情景大想像」中,透過角色扮演,預演當時的反應。例如其中一幕為有人企圖跳樓,當同學嘗試勸阻時,說要與當事人做朋友,更把西瓜從大廈拋下,希望當事人知道這樣做會粉身碎骨。但原來對當事人而言,粉身碎骨正是其希望的事,這樣做反而會加強其決心。透過這些互動,讓同學更懂得應更謹慎考慮當時的情況。
「情緒急救班」
然後同學有一些時間去了解人對哀傷的反應,如何安慰喪親者?如何增強抗逆力?在工作坊的不同時段,同學曾分組構思一個喪親的人經歷悲傷及復原後會是如何。藉著這個活動,他們明白原來即使復原過來,喪親者所經歷的哀傷,也不會磨滅。亦正因著這些經歷,才能夠繼續成長,珍惜生命。
我們期望,工作坊只是開始,能幫助同學正視生命的可貴,並以行動繼續在朋輩間散發正能量,成為祝福別人的抗逆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