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港.我.森情
唸大學的時候,一天在校園被兩個不認識的同學邀請做一個功課,入了課室之後,已有另外幾名被邀請的同學在座,之後主持便放一些圖片請我們順序逐個回答,例如哪一條線最長;哪一個圓圈最大等等,起初大家的答案都很一致,慢慢前面的同學開始有些不同意見,我繼續按自己的判斷回答。之後,前面的同學竟然一致選了一個我認為錯的答案,令我有些奇怪,不過,我仍然選了自己認為對的答案,誰知他們一錯再錯,我不斷成為了唯一作出不同選擇的人,氣氛變得有點奇怪。
不過,心思一轉,其實我已經猜到葫蘆裡賣的是甚麼藥了,有點衝動想告訴他們不用再做下去了,但我仍很合作地完成最後幾題,相信大家亦猜到,我是整個課室內唯一真正被邀的實驗對象,前面幾個同學都是他們的成員(做枚的),為的是考驗唯一被邀請的人會否很容易受他人影響,他們對我說能夠完全不受前面的同學影響的人是少數,這個實驗對我來說很有意思,終身受益。
當面對身邊各樣吸引的事物,面對社會風氣和潮流,我們究竟能否時刻保持清醒,作出自己真正認同和喜歡的選擇,而不是隨波逐流,被聰明的、別有用心的、精於計算的人牽著鼻子走呢?我們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究竟是為誰付出呢?當我們作出很多以為是自己的選擇的時候,究竟有幾多是自己真正認同的,還是只是受身邊的人、社會的風氣、或者世界的潮流所影響呢?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更加要問自己,我們有沒有受異教之風搖動、或者隨從今世的風俗,而在不知不覺之間,漸漸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原來的價值觀?
最近有一套關於男同性戀者的電視劇大受歡迎,主角除了大叔之外,還有當時得令,深受年青人、甚至媽咪級女士歡迎的男團的成員。據說不少家長、甚至不贊成同性戀的基督徒亦看得津津有味,亦有報道說有觀眾看完之後對同性戀有所改觀,由此可見大眾傳媒和流行文化的影響力絕對不可以輕看。其實喜歡一個藝人、歌星;鍾情於某類的藝術和流行文化,本身沒有甚麼問題,只要我們分得清楚喜歡他們的歌曲、形象、才藝和表演,與是否認同他們所宣揚的、甚至他們個人真正的價值觀是沒有必然關係的。正如你喜歡聽黎明的歌但應該不會考慮跟黎明學跳舞;好喜歡聽某個數學老師講書,不等如會有興趣跟他學通識、上中國文學的課。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專長,我們可以在不同領域向不同的人學習,只有傻子才會因為喜歡一個藝人,就認為可以在他身上學到所有其他重要的事。 喜歡看某個偶像的演出沒有問題,但不要讓這個偶像成為自己盲目崇拜和跟從的對象。
我自己曾經在某大台做過四年編劇,之後一直從事傳媒和傳媒教育有關的工作,很明白電視劇和流行文化都是精心計算,內容主要是訴諸大家的情緒、感受而不是理性討論,要千方百計吸引大家注意消費品,創作人都是熟悉市場和不斷揣摩觀眾心理,避重就輕以達到提高收視,製造話題和商機的推銷員。當遇上一些本來有爭議的話題,一定會避重就輕,贏取大家的認同。就算包二奶也可以寫到可歌可泣、只要將那位大婆描寫得十分令人討厭、或者品味低俗、心胸狹窄,而偷情的男人與二奶之間並非單純為了情慾,而是在興趣和性格各方面十分投契,相逢恨晚,令觀眾覺得十分同情,甚至欣賞,這就成功了。至於他們對配偶、子女和其他身邊的人造成的傷害,只需輕輕帶過就可以。 無論出軌還是出櫃,選一個討好的角色,大家就會忘記背後許多不討好的本質。
正如編劇想要令觀眾接受一對本來因為一些誤會好像貼錯門神,一見面就不停互相指罵,發誓今世就算嫁豬嫁狗都唔嫁他的男女走在一起,其實毫無難度,只要他們不斷一次又一次巧合遇上,在對方最需要的時候幫他一把;看到對方善良的真面目;甚至對方原來就是自己一直愛慕但緣慳一面的那個人,成功的編劇就是能夠不知不覺之中牽著你鼻子走的人。作為家長,若果你不認同某些的行為和價值觀,不想自己的子女有樣學樣,潛移默化地受影響的話,其實必須留意你自己的選擇對子女(特別是年幼子女)的影響,不要以為「大家得啖笑啫,認真你就輸」,一個人經常吃的食物,慢慢就會塑造了他的身形,而漸漸的改變是我們自己最難察覺的。
一個人最可悲的不是被人牽著鼻子走,而是甘心情願被人牽著走的時候,還以為自己是一個真正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