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不是一場零和遊戲
港.我.森情
誰會想到我們會在疫情的陰霾下渡過第三個農曆新年,再加上病毒不斷變種,自由進出不同國家和往國內旅遊和探親仍然遙不可及呢?說好了的疫苗出現之後只要有七成接種率便可達至群體免疫的門檻卻不斷提升,就算將來奇蹟地達到九成,誰敢說又不會有新的說法呢?社會上出現抗疫疲勞和怨聲載道是十分自然的,當然,這些都不應簡單地歸咎於某一些人或團體,疫情的變化就算超級大國亦無可奈何,人類只能再一次反思自己的渺小,以及面對完全無法由我們控制的時機與際遇時應如何自處。
經過了兩年抗疫,平心而論,香港的表現並不太差,死亡率與全球比較十分之低,醫院亦沒有失守,絕大部份市民亦毋須因為封城封區而不能四出活動,只是個別行業和學校受的影響較大,比起一些國家死了幾十萬人,高峰期每天有過百萬人受感染、而受了感染亦不能入醫院已值得感恩。但政府在追蹤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的能力;圍封強檢安排的甩漏;以及一而再要市民冒著風雨在嚴寒下排隊幾個小時做檢測卻不迅速改善,實在令人搖頭嘆息,亦不禁令人懷疑過去兩年政府內部究竟有沒有認真地做好不同的應變計劃,以及整個團隊的決策及執行能力。
本來要有效地全民抗疫,最重要的是社會上下同心同德,市民對政府就算沒有充分的信任,起碼亦不會事事懷疑、有強烈的對抗性情緒,可惜的是政府過去兩年沒有積極修補已撕裂的社會關係,而是對異見的團體和聲音不斷採取打壓的手段,動輒以嚴苛、甚至已經封塵多年早已過時的法律來檢控一些個人和團體,連一些純粹因公開發表不同意見的傳媒亦被檢控或被逼結束!這樣又如何可以修補與不同政見人士的撕裂呢? 一日不正視不少市民對政府施政的不滿的原因,不尋求和解,要全民同心抗疫是談何容易!
近期疫情較為嚴峻,而市民亦受疫情困擾了太長的時間,有些抗疫措施逐步升級可以理解,但有些底線是不能隨便逾越的,亦不能以抗疫之名而漠視一些市民最基本的權利。對於一些嚴苛的抗疫措施,政府必須給予能令市民信服的理由,不能有權用盡,一刀切地處理,要在基本人權和必須措施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例如接種疫苗,雖然全球已經接種的人口已十分龐大,但畢竟仍未有足夠時間觀察其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和長期影響,亦有一些在接種後死亡或出現其他併發症的個案,雖然政府一再強調兩者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對於一些健康情況較弱或有不同敏感症狀的人來說,不願冒險亦可以理解,再加上現時的omicron變種病毒縱使受感染,症狀亦較輕微,對他們來說仍未有必須冒生命危險的理由,畢竟生命和健康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政府亦無法賠償,因此應盡可能給予他們另一個選擇。政府對不打針市民的吃喝玩樂、消閒和非必要的活動可以有多些限制,但若去到不打針就不可以返工、返學、返教會、甚至返屋企也有困難,而不給予受影響的市民其他選擇就是不成比例,嚴重侵害了市民的工作、學習、信仰及居住的權利。
當然,作為對政府不滿的市民亦都應該明白,很多抗疫的工作不是為了政府,而是為了自己、身邊的親友、以及其他市民做的,一切有利於預防自己及他人受感染的都應該盡力做;例如萬一有人染疫時能夠盡快追蹤到曾經有密切接觸的人士;萬一自己或同住的親友確診可迅速阻止病毒進一步擴散等。政府有些措施雖然未能令人心服口服,但不宜太快跳入陰謀論或者對方永遠是錯的思維,從社會政策角度來看,大家有疑問當然可以繼續提出、查根究柢,但不能輕易將一些沒有根據的傳聞或猜想當做事實,並且廣泛地傳播,一些純粹情緒發洩的陰謀論可免則免。
作為掌握有限數據的市民,亦不是傳染病學的專家,大家不要過份相信自己對防疫措施的個人看法,例如甚麼人適合接種疫苗?如何追蹤密切接觸者?應該與病毒共存還是動態清零?當中涉及各方面的資料十分之多,最有能力綜合及分析相關資料的,畢竟是政府官員及各大學的專家顧問。作為市民我們可以提出疑問、要求政府或相關部門提供更多資料、提高透明度及給予不同的選擇,讓市民亦可以繼續在不犯法的情況下按自己的信念行事,以及用理性討論的方式發表意見,但不要以為自己的判斷是唯一合理的選擇。
抗疫不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大家是唇齒相依的關係,若無法雙贏,恐怕只會雙輸。希望大家都能放下分歧,為了自己和身邊的親友、同事和所有香港市民的好處盡可能多走一步,疫情幾時受控難以預測,但我們亦毋須每天被不同的數字和電視上一些不受歡迎的嘴臉影響大家的心情,當我們負責任地做了自己可以做和應該做的事,就將一切交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