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溝、溝通 親子衝突:父母一直做錯的五件事
筆者有一名10歲的兒子,最近他的脾氣開始有轉變,平時乖巧的他,早前竟因「打機」事件而大發脾氣及衝撞母親。筆者當時很氣憤,但仍沉著氣,因為兒子正為事件而發怒,就算教訓他甚麼,也不會入耳。
筆者有一名10歲的兒子,最近他的脾氣開始有轉變,平時乖巧的他,早前竟因「打機」事件而大發脾氣及衝撞母親。筆者當時很氣憤,但仍沉著氣,因為兒子正為事件而發怒,就算教訓他甚麼,也不會入耳。
對熱愛打機的青少年來說,每逢節日假期,都是相約好朋友一起打機的好日子,而在打機愛好者的家庭當中,總有時候家人之間會因為打機而產生磨擦,或許因為老一輩不懂得表達關心,年輕一輩又認為家長只顧著責罵自己。
網上討論區不時會有人發帖文,為到不同的選擇尋求網民的意見,例如「我和女朋友應否分手」、「我應否轉工」等等。現代生活講求簡單、快捷、享受、好玩,若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大小試探中站立得穩,家長實在需要有意識地、甚至刻意地引導孩子了解選擇背後的價值和意義。
夫婦去到離婚的地步,除了以法律途徑終止雙方的婚姻關係及處理子女的撫養權事宜,有部份離婚夫婦同時需要法庭介入去處理贍養費的安排。雖然由法庭頒出的贍養費令受到法例監管,可是拖欠贍養費的情況仍然存在。
相信家長對於教導讀小學的子女做功課一定感受良多,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長辛勞地督促子女完成各項學習目標,有時難免動了肝火,沒經過思量就說了一些過火的話,令子女做不好功課,又傷害了彼此的感情。本文嘗試分享「三句教子女做功課時不可說的話」,讓大家「口下留情」。
疫情下,學童的身、心、靈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家長、學童面對「疫」境時,往往充滿憂慮,擔心學業成績下降、社交能力減弱等等。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莫林天欣博士(林博士)就近年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需要解決人生轉變的問題及挑戰時,若以正面的心態來面對,將是最有效的對策。
疫情近三年,不少家長和孩子一起經歷難捱的日子。由恐慌地買口罩度日,到長時間的停課、在家工作和學習,昔日家長要搶購平板電腦和鏡頭,到今日可以嫻熟地使用各種即時開會的軟件工具,甚至已懂得用綠幕做背景,這些日子大家都經歷了許多。不少家長被疫情所迫變成了科技達人,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孩子在疫情下錯過了甚麼,失去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