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
堂會與機構的協同效應
基督教機構被稱為翼鋒教會,可能有人會以為機構只是教會的好幫手,是教會的前鋒而不是教會本身,這是美麗的誤會。教會的原文其實指的不是地方,而是被神呼召出來的群體,重點在於會眾,而機構同工作為回應神的呼召而聚集一起去事奉的群體,本身也就是教會,機構和眾堂會一樣,其實也是基督身體的一部份,與堂會是互為肢體,互相配搭的。
離異家庭需要支援
風雨同路牧者心
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估算,近兩年香港教會移民的會眾約六萬人,佔整體聚會人數約百分之二十二,比起香港社會整體移民的數字更為驚人,據《時代論壇》的報道,有本來4,000多人的教會,過去兩年竟然有1,000人移了民。許多人選擇離開,相信主要亦因為對現況不滿和對前景憂慮,不過,當信徒的憂慮看來比起沒有信仰的市民更嚴重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反思,究竟信耶穌所為何事?在面對艱難和挑戰的時候,信仰最重要的考慮究竟應是甚麼?究竟作為在香港生於斯、長於斯的基督徒,我們的召命是甚麼?馬太福音十六章25至26節提醒我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究竟甚麼才是基督徒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我們作出重大決定的時候的依據呢?
為退休信徒的事奉「撻火」……我有話說
受訪者:關黃潤珍女士(迦勒事工AJH創辦人)
更重要的事
善用恩賜的斜槓事奉
自小在教會長大,小三開始教會已是我生命的重要部份,自己有幸成長於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社會不斷發展,由中四開始,便可參與不同崗位的事奉,由團契職員到主日學教師、崇拜主席、執事和校董等等,又參與了許多不同營會、聚會、佈道會、以及植堂、開校的籌備工作,一直以來絕大部份的事奉都是有一個長期固定的崗位,不過,隨著自己投身在機構事奉,星期日經常要出外講道,再加上年紀漸長,應該多些給機會年青的一輩,於是這種固定崗位的事奉愈來愈少,而多是參與一些在時間和形式安排上較有彈性的事奉,而在機構服侍多年,亦接觸過不少有心、有力、有恩賜的弟兄姊妹,他們事奉的模式愈來愈有彈性,並且同時可以參與很多不同教會和機構的事奉,祝福不同的人。
一直以來,許多教會呼籲弟兄姊妹參與事奉時,安排的崗位都是以固定及長期為主,例如各部的部員及職員、詩班、敬拜隊、組長和執事等,一般都會希望弟兄姊妹委身最少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種安排本身並沒有問題,只是未必符合新一代信徒的生活形態、恩賜和 興趣。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社會形態和需要,惟有順應時勢和需要而不斷更新變化,教會才能更善用信徒的恩賜去配合教會的不同需要,而信徒亦更能善用神所賦予的恩賜去服侍眾教會,最理想的事奉是既能發揮自己的恩賜,又能配合教會的需要,而不是「彼此也在捱」。
教會不能忽視的牧養群體:離婚再婚人士
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資料,每千名人口計算的粗離婚率由1991年的1.11人上升至2019年的2.82人,離婚判令數字在1991年至2019年間上升了2.36倍,由6,295宗大幅上升至21,157宗,與此同時,再婚數字也不斷上升,由1991年的4,892宗、5803人大幅上升至2019年的15,832宗、23,821人,按宗數計上升了2.24倍,按人
疫情是教會的一次模擬試
羅馬書八章35節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在今時今日的處境,更貼切的應說難道是新冠病毒嗎?是防疫措施嗎?是恐懼嗎?是執事同工嗎?
元宇宙與未來世界的想像
科技發展,不同年代有不同的關鍵字,如果要為2021年找個關鍵字,可能是「元宇宙(Metaverse)」。當線上開放遊戲平台Roblox用這個字來招股,上巿首日公司估值突破400億美元,又連facebook公司也改名叫Meta,將facebook放在Meta旗下,成為子公司,更多不同的科技公司追捧,彷彿其未來發展定必十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