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遇上大麻煩

主講: 王礽福先生
Facebook 播放日期: 29/12/2022(四)
時間: 8:00-9:30pm
討論電影:《爸爸可否不要老》(The Father)
主講: 王礽福先生
Facebook 播放日期: 29/12/2022(四)
時間: 8:00-9:30pm
討論電影:《爸爸可否不要老》(The Father)
主講: 王礽福先生
FB播放日期: 2022年10月28日(五)
時間: 8:00-9:30pm
討論電影: 《柏靈頓2》(Paddington 2)
這次第三回十大電影類型*「傻人有傻福」,我們會看英法合拍的闔家歡電影《柏靈頓2》,看看它如何成為少數不比第一集差(甚或更優勝)的續集電影,更重要是認識傻人電影如何拍得不傻,讓你不用降低智力,仍能感同身受,在傻人得到傻福時,同樣得著快感。
是次分享的電影類型是「成長的儀式」。根據電影編劇指南《先讓英雄救貓咪》一書所指,「成長儀式」的故事都是關於痛苦和折磨,通常是指「人生」的外力,是「看不見的、模糊的,或是因為無以名狀而無從掌控的」,但衝擊著我們的「怪物」(困境)。
主講:王礽福先生
FB播放日期:2022年8月24日(三)
時間:8:00-9:30pm
討論電影:《JOKER小丑》(Joker) 及《瀑布》(The Falls)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到底電影的故事類型有幾型?新一系列的電影小組請來擅長藉電影講信仰的王礽福先生,向大家介紹電影的十大類型*。第一炮跟大家看近期的科幻動作爽片《超時空亞當計劃》(The Adam Project),再旁及文藝片《浪跡天地》(Nomadland),雖然一爽一文藝,一個超時空打到飛起、一個蒼茫爛地感人至深,但都屬於「英雄的旅程」這個故事類型。到底故事類型有何界線,如何在天南地北中鑑定其DNA?
全世界的語言都包含粗口,不過粗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時空的差距。例如在美國,「該死」(goddamn it)在上世紀40年代被視為粗口,到了60年代卻變得無傷大雅,反倒是一些新的字眼,例如「F」開頭的字成為了禁忌。有一些字在一個地方不是粗口,但到了別的地方卻成為粗口。粗口用語千變萬化,中國粗口大量運用與性有關的動詞、名詞。有些人為免直接使用粗口字眼,則改用其他諧音字詞。
電競牧養的概念一出,除了引來遊戲本身會帶來所謂沉溺的質疑外,實際上亦有牧養上具體限制。宣道出版社社長王礽福作為一個講道理的建制派,指出電競遊戲的本質未必完全正面,不少科學研究發現遊戲會對人的身體有負面影響,不過他認為教會不一定因為事情可能有負面效果,就全盤否定其作為牧養工具的可能性,相反在資源許可又知道自己的需要的情況下,電競可以與其他不同的事工一樣,成為牧養的工具,不必被拒於千里之外。
電影講述年輕的男主角Davis在失去太太後,透過不斷向顧客服務員Karen撰寫告解般的信件,並透過和她相處而得到心靈的釋放。他亦以一種很極端的方法,將人生拆毀,並於最後重新起步。
明光社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男女性別的分界在現代社會受到不少挑戰,有人會說性別是由家庭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等建構而來,也有些人甚至說性別是流動的,因此人可以自由隨意改變自己的性別。然而,這二十年來,有海量的研究証明由於大腦生物基礎上的不同,因此存在著性別差異。這亦告訴我們,養育男生及女生是有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