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網. 10-11-2025) |
| (Yahoo 新聞. 11-11-2025) |
| (香港01. 13-11-2025)) |
| (香港體育學院) |
「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幾盡?」一句出自港產電影《狂舞派》的宣傳口號, 曾幾何時成為瘋傳的潮文標題。只要抽走「跳舞」二字,便可以加上自己認真思考過的最愛做的事情,以及想要達成的夢想,任君填寫。「可以去到幾盡?」每個人的能耐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有些人明明有才華,從小便想要成為一名音樂人,甚至連午夜夢迴也在想著此事,可惜一覺醒來面對現實,便總是憂心忡忡,一籌莫展。於是,夢想便只能隨著時光黯然消逝,夢想成了真正的「夢想」,惟有在夢中可想。
「為了手球,你可以去到幾盡?」謝謝在第十五屆全運會參賽的香港男子手球隊隊員,為香港人展現了努力不懈、追求夢想的勇氣。在香港,若想成為一名全職運動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撇除其他資助或有家人支持,除非達到精英甲級運動員水平,單靠香港運動學院的運動員補貼,其他級別的運動員在香港是難以維生的,很自然地,有些運動員為了生計不得不放棄夢想,有些即使繼續追夢,也不得不一邊工作、一邊練習。可想而知,接受訓練的半職運動員,其表現是很難與全職運動員媲美。
在香港成為全職運動員很難,要成為全職的手球運動員更難,因為手球在香港本來就不流行,根據經濟學的供需定律,手球場在香港自然罕有,全港僅有8個室內手球場,也不會成為體育學院的重點關注項目,因此亦沒有其他方面的支持如「科學化訓練,以及飲食營養等支援」。現實雖然不理想,卻無阻手球隊員下定決心奮力備戰。他們去得「幾盡」?手球隊為了全運會備戰三年,當中有隊員不惜在啟德置業,只因為在那裡舉行很多大型賽事,隊員表示當他望著場館,猶如「打針一樣」,給予他很大能量。有人一擲千金,也有15人辭職或停薪留職,只為了努力打拼自己人生的故事。除了手球隊員,81歲香港乒乓球運動員張耀釗66歲才開始習球,為了備戰這屆全運會,他每日必須港深通勤超過5個小時。卻從未缺席,這份精神實在十分可敬,同樣贏得不少掌聲。
香港手球隊運動員奪得佳績,縱然他們未能奪金,未能打入三甲,但即使他們沒有奪得銅牌,相信已贏盡香港人的掌聲。在資源不足之下,他們沒有放棄,而是盡力去「圓夢」、為自己的人生「劃上完美句號」。這一份勇氣打動了不少香港人,也教我們知道,夢想是可以「打」出來的,不僅為自己打出一片天,也可以為其他人打出一片天。憑著他們的佳績,他們敢於提出要求,希望手球隊可以得到更多支持。
在此希望每一個為夢想努力過的人,都能得到掌聲,即使身邊沒有懂得賞識你的人,至少,有你為自己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