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使用即時通訊工具的小迷思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5/03/2019

即時通訊工具,例如WhatsApp,WeChat,Telegram,Snapchat等等,看起來很方便,短時間裡即時可以與一個,甚至一群人互動,發放訊息,音訊,影像。但我們甚少思考透過這些工具去傳意,究竟有多準確,在此列出一些使用即時通訊工具要注意的地方,供大家參考。

 

60?65?120?香港人可否不要老 ?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5/03/2019

6065120

升降機中的對話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3/2019

某天早上,我走進升降機,裡面有四個人,從外表和神態來看,我猜他們是一家人,一對父母和一對子女。媽媽那時在升降機裡和兒子說著話。

媽媽問:「你真的想問這個嗎?」
兒子認真地回答說:「是的。」

守護家庭就是守護孩子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9/03/2019

香港的離婚率與再婚率非常接近,都是三、四成左右,2016年兩者更是幾乎一樣,離婚率是34.3%,再婚率則是34.6%,成年人在感情世界兜兜轉轉,結婚、離婚、再婚、再離婚……尚且會感到身心俱疲,假如每一段婚姻都有一個子女,那麼,這些小朋友的需要實在不容忽視。

馬照跑到大灣區?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3/03/2019

本月二十三日,馬會於廣州的新基地「從化馬場」,將舉行首次「速度馬術比賽」,馬會聲明五場賽事不開彩池,延時轉播,馬會事務執行總監兼港區人大代表譚志源在傳媒專訪時更強調場內活動老少咸宜,有遊戲攤位,資訊版等向社會各界介紹賽馬「活動」,「當然不會好似香港咁講邊隻馬會贏。」

全球同運議程回顧2018(LGBT Agenda, Global 2018)

12/03/2019

隨著英美成功爭取同性婚姻後,同性戀政治運動近年的焦點均集中在跨性別、雙性人等政治運動,企圖用相同的策略複製成功的充權運動,但正如同性戀運動等身份政治一樣,在過程中只要各自的利益有所衝突,便會帶來分裂和標籤,繼續生產更多的身份。當社會上有聲音質疑他們的訴求時,同運人士則會繼續指稱對方的「攻擊」是出於恐懼和仇恨。

香港同運議程回顧2018(LGBT Agenda, Hong Kong 2018)

12/03/2019

司法覆核案件


本地同性戀社會運動汲取了外國爭取同性婚姻的經驗,策略由社會教育進而到在立法會上要求立法,漸漸改為透過司法途徑,用司法覆核的方式爭取他們認為自己應有的權利。

性騷擾的再思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6/03/2019

繼#MeToo之後,近年因為一些觸目的事件,令性騷擾問題引起教會內外的關注,雖然性騷擾事件可說一件也嫌多,不過,性騷擾其實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定義太籠統,實在有需要重新檢視,以免過猶不及。

根據香港法例第480章《性別歧視條例》第2(5)條,性騷擾的釋義如下:

大頭B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1/02/2019

圖:翻攝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