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電影小組活動回顧 - 《愛情上半場.完》《踏血尋梅》
2016年第十二回《愛情上半場.完》- 不斷的拆毀和重建的人生
電影講述年輕的男主角Davis在失去太太後,透過不斷向顧客服務員Karen撰寫告解般的信件,並透過和她相處而得到心靈的釋放。他亦以一種很極端的方法,將人生拆毀,並於最後重新起步。
網絡世界興起令主流傳媒陷落
網絡世界及社交媒體的興起,令主流傳統媒體的影響旁落。最多人批評社交網絡是因為出現反智言論及混亂是非,令人聽不到多元的聲音,同時因為回應留言可不具名,於是不負責任,隨意出口傷人的言論可以沒有過濾地展示。然而,社交網絡為何能取代傳媒作為公共空間?
請從不聞不問之中走出來
踏入2017年,特首選戰「跑馬仔」,就算如何不問世事、堅離地、無投票權的基督徒,都會「食下花生等睇戲」,少不免也會留意一下。而很多時,教會一句「政教分離」,就叫我們對社會事務抽離,「中立」彷彿成為了我們避世、不聞不問的同義詞。
真相就是沒有真相?
這是個沒有真相的年代?還是我們失去了追求真相的勇氣?
《牛津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 選為2016「年度詞彙」,指「在形成民意的過程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很明顯在官僚政客充滿語言偽術;傳統媒介屈從於政治和商業而自我審查;新媒體為求吸引眼球而將真假暫放一旁;網民擇己固執、自創標準的年代等等,令真相變得遙不可及,我們還能相信誰呢?
抉擇人生系列:正義與關懷
世界上只有一套倫理觀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倫理問題嗎?答案當然不是。1月20日晚上,羅秉祥教授在眾多倫理觀中,為我們介紹了Lawrence Kohlberg及Carol Gilligan的兩套倫理觀。
傳媒與後真相年代
英國《牛津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 此詞選為2016「年度詞彙」,並將它定義為「在形成民意的過程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此詞的使用頻率較2015年暴增20多倍,最能代表去年充滿情緒性政治的對話狀態。
悄然降臨的後真相時代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成為最叱吒風雲的詞語,其以王者之姿令歐美地區的政治翻天覆地,它的影響我們至今仍歷歷在目。然而,當你以為只是彼岸遠方受影響時,其實它亦已在我們身邊悄然降臨,在我們觸手可及的事上,都可瞥見其影響。
在資訊汪洋中梳理真相
不少知識份子和傳媒人對後真相年代深感無力;然而,在香港本著求真精神積極求變的人亦不乏其數。今期《燭光網絡》訪問了兩間新冒起的傳媒團體,他們分別是「求驗傳媒」和「眾新聞」。縱然他們的工作大不相同,卻有著同一目標——求真。
突圍而出的KOL現象
KOL (Key Opinion Leader) 這個詞彙今天在香港已傳遍各行各業,在保險業、金融業及美容業等通通都在尋找多人擁戴的KOL。坦白說,公司根本不重視KOL的人品如何,在商業世界,公司只在乎哪個KOL的影響力大,性價比高,能協助它們接觸到目標客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