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謝絕o靚模騎劫書展

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0/09/2010

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書展已經二十一年,成為了香港一年一度、學生放暑假的盛事。以前有不少書迷期待在書展裡購買作家的新書,一睹他們的風采,甚至慕名去聽名家的講座或研討會﹔家長及教師們亦鼓勵子女、學生到場感受健康及優良閱讀風氣。

合乎中道

黃穎欣    |    明光社實習義工
20/09/2010

一段同行的關係總是由認識開始,繼而成長於愛與接納之中。在明光社十三周年的研討會上,四位講者本著豐富的經驗,從同性戀者的期盼談到信仰如何為同性戀者及他們身邊的人提供出路,幫助過百名參與者從認識開始,踏出與同性戀者同行的第一步。
 

信仰給同性戀者的盼望

整理: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9/2010
何志滌牧師分享內容:

「信仰為同性戀者帶來盼望。」這不是一句疑問句,而是一句肯定句。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堂主任何志滌牧師真誠地與會眾分享他在牧會期間,如何看見同性戀者因著信仰而重拾盼望,在信仰群體中得著關懷以及被神的能力改變。

給同性戀者多點愛

整理: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20/09/2010

基督徒面對同性戀者,往往會手拿聖經,一段段的教導,配合著懲罰,以為有了規條,加上審判,他們就會「改過自新」變回異性戀者。精神科醫生康貴華在明光社十三周年研討會中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事實並不如此。要與同性戀者相處,要時間,要心思,更重要的,還是愛。
 

堅持關心 勝於自責

傅丹梅    |    明光社 助理總幹事, 註冊社工
20/09/2010

本社自今年3月起設立同性戀諮詢熱線,盼望能幫助受同性戀問題困擾的青少年及其家人,撥開迷霧,不會因一個問題而影響整個生命。以下節錄一位來電者的故事與讀者分享,讓大家對熱線服務有更多了解。
 
為保障來電者,其姓名及內容細節已稍作修改。
 
來電者──C太太(Q).接聽者(A)
 

同心同行荊棘路

採訪及整理:楊潔華、吳秀紋    |    明光社 督導主任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20/09/2010

究竟有沒有人會願意了解,面對同性戀掙扎的基督徒的內心世界?同性戀者家人的感受又是怎樣?何解有些人會堅持服侍同性戀群體,成為同行者,陪他們走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希望以下的訪問能讓讀者更明白他們的心路歷程。

關心,由認識開始

20/09/2010

1.甚麼是性傾向?

性傾向是指人在「性和愛」方面明顯地持續受某一性別或某一形式的吸引和感到渴求。對象是異性,為異性戀;對象是同性,為同性戀;對象是同性和異性均可,為雙性戀。

和而不同??如何合乎中道地與同性戀者同行?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9/2010

在《論語》〈子路篇〉,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謂君子既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任何事情都必定經過獨立思考,不會隨便認同;而小人則不重視原則,容易認同別人,卻不能與其他人保持和諧的關係。

地極可能就在眼前 ── 台灣青宣後記

整理: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0/09/2010

1600多位來自台灣當地、中國、香港、澳門、東南亞,甚至歐美澳洲的大學生相聚在台灣中原大學,參加由台灣校園福音團契舉辦的第十一屆青年宣道大會,在七日六夜的大會中一同學習、分享、見證、立志,為實踐上帝的國,預備自己的心,為未來踏上宣教路作好準備。

公—利 兩難全?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0/09/2010

筆者有幸,抽中在最近—期發售的「夾屋」貨尾單位。能夠「上車」,有人認為「好過中頭獎」,衷心恭喜筆者,就像成就了人生大事一樣。可是,高興之餘不禁反問:對於那些抽不到夾屋居屋的人,仍要「捱」貴租,任你如何辛勤工作,卻因難以儲足首期而無緣「上車」,我這樣「中獎」,算是公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