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監察
馬會常聲稱自己受到外圍打擊,又說自己做了很多慈善工作,更說自己是負責任賭博的機構,可是我們不難發現馬會為增加投注額,過往不斷增加彩池,賽馬日,海外受注賽馬賽事。馬會所謂的慈善工作,當中不少成為馬會的衞星組織,為馬會的政策護航,甚至成為一個既得利益的集團。馬會的負責任賭博政策,從來只做門面,馬會的戒賭熱線宣傳不足,沒有賭徒能記起,對不同的受助機構的支援不足,令他們的戒賭工作難以擴展。
我們盡量用有限的能力,讓你了解馬會令人憤怒的一頁。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提醒著我們賭波合法化又過了四年,不經不覺到了第15個年頭(2003年8月1日,政府正式將賭波合法化)。政府透過平和基金的研究,企圖描述一幅「越來越少人賭博」圖畫。
有沒有試過與朋友睇波,你一邊支持心愛的隊伍或某一球星時,你身邊的人卻很可能想你所支持的被罰黃牌、紅牌、被換出場?又或者你在欣賞球賽,為兩隊不斷互有入球,而感到非常緊張,不過你的朋友一看見入球就爆粗,甚至投訴為何入球數目那麼多……?
不用懷疑,其實都頗為肯定,他們不是在研究甚麼策略,更大機會是他們在賭波,因為馬會提供的波盤已經去到無所不用其極,成功將人的心思意念由比較技術、策略,轉移到一些與技術完全無關痛癢的範疇上。越與球場、球員、策略等無關,或然率就越大,越似賭博,而賭徒以為這些易賭,其實更多情況是輸得更慘。
馬季煞科,因著今年賽馬天數增加5天,由83天加到88天,投注總額由去年1,061億升超過1,174億元,增加超過100億,約為10.7%,創回歸後新高。
馬會去年不斷喊窮,總投注額下降1.7%就大叫救命,聲稱未來經濟差會令投注額一直下降,必須要增加賽馬日。但根據平和基金於2016年委託香港理工大學進行的「香港人參與賭博活動情況2016」研究報告指出,八成二受訪者認為每週賽馬兩次已經足夠,市民大眾根本就沒有要求增加賽事的呼聲。
政府對遏止賭風毫無誠意,上月再次靜悄悄地發表由平和基金於2016年委託理工大學進行的「香港人參與賭博活動情況」研究報告,並只發出簡單的新聞稿。報告聲稱港人參與賭博活動比以往有下降趨勢,彷彿賭博問題並不嚴重,但檢視研究報告全文後(英文版),卻發現賭風仍然熾熱,更發現政府完全忽視香港賭博問題,任由馬會坐大,情況令人擔憂。
政府新聞稿沒有告訴你的調查發現:
政府口口聲聲稱不鼓勵賭博,但香港社會就出現馬會的投注額不斷上升,尋求戒賭輔導和治療的人數下降的怪現象。
根據民政事務局今年3月回應立法會議員蔣麗芸有關賭博年輕化的提問的文件,[1]發現過去五年向平和基金熱線查詢或向輔導機構求助的數字均下降(見表)。
傳說,莊家有一個特性,就是永遠不會輸。莊家可以透過設定遊戲玩法、賠率,以及不同的潛規則,令自己變成最後的贏家。而跟他對賭的人,永遠只能做輸家。一個道行高的莊家,除了視乎他能賺多少,更在乎他如何為其客人營造發財夢,以達其「普渡眾生」的效果,就算客人輸了整副身家也覺得很開心。
這個馬季一眾馬迷肯定比以前更忙碌,馬會自2月底開始,以預期總投注額下降為理由,向政府申請增加13天賽馬受注日,當中包括5個週三賽馬日和8個海外賽事受注日。過程中博獎會曾於3月召開一次只准發表意見但不准討論的諮詢會,之後閉門討論相關建議對社會的影響,最後一如所料為馬會開綠燈,成為馬會的橡皮圖章,而且過程並不透明,令人質疑現屆博獎會放生馬會,是否代表馬會日後已經「無王管」?
今次增加賽馬日的申請手法和理據有幾點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