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牧養通識新一代的信徒?
在社會大氣候的氛圍下,加上通識教育的洗禮,近年年青一代因應社關議題所表達的聲音愈來愈多,抗爭手法也愈來愈趨向突破傳統,這無形中令他們和上一代產生了鴻溝,甚至形成緊張的關係,而這情況亦同樣在教會發生。作為牧者或教會領袖,該如何牧養這班熱血的年青信徒?又如何引領其他弟兄姊妹互相學習和交流呢?
在社會大氣候的氛圍下,加上通識教育的洗禮,近年年青一代因應社關議題所表達的聲音愈來愈多,抗爭手法也愈來愈趨向突破傳統,這無形中令他們和上一代產生了鴻溝,甚至形成緊張的關係,而這情況亦同樣在教會發生。作為牧者或教會領袖,該如何牧養這班熱血的年青信徒?又如何引領其他弟兄姊妹互相學習和交流呢?
三個基督徒身處不同的時空,面對不同的惡勢力,抗爭手法亦不相同:有和平理性爭取;有武力改革;也有暗地起義。其實抗爭手法是否一樣並不重要,畢竟時空不同,處境亦不同。重要的是,當事人是否忠心、真誠面對自己及神,堅持正義的事情。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成為關心社會的教會,就先要明白今日社會的各種現象,以致教會能在社會中,不止持守真理,也能將信仰踐行。從前年開始,明光社與不同的教會合辦「社關課程」,先後與港島東區、南區、青衣、大埔等地區的教會合作。在今年秋季,明光社與牛頭角區的一間教會合辦了新一次的「社關課程」,與信徒分享:關心社會,其實不難!
本月初,有機構在天水圍進行了一項調查,對象是一班區內婦女。在452名受訪婦女中,有三成半感到沒有能力解決日常生活難題;逾三成人認為朋友不會願意出手解決難關;五成受訪婦女自認不熟悉天水圍,並且認為天水圍不是安樂窩。這班身居天水圍的婦女,為何對天水圍產生抗拒?甚至當中有居住11年的受訪者表示,身在天水圍,令她產生自卑與自閉。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社會關懷及青少年價值觀調查問卷
主持:蔡志森先生(明光社總幹事)
分享嘉賓 :何敏超先生(80後信徒、中學教師)、梁恩榮博士(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譚溢泉牧師(中華基督教禮賢會大埔堂牧師)
寫在前面
80、90後青年的思想或關心事項,真的與上一代截然不同嗎?80後青年如何看他們這一代?身為80後的信徒,他們又希望牧者如何牧養他們?大家可以通過本文,略為理解部份80後年青信徒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