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走過水貨嗎?
大批內地人來港買奶粉及生活用品,令到不少旺區成為自由行及水貨客的集中地,而香港本土的小商場因著所謂「資本主義」、「巿場經濟」的威力而「被消失」,變成專為內地旅客而設的商店,甚至大型商場。
大批內地人來港買奶粉及生活用品,令到不少旺區成為自由行及水貨客的集中地,而香港本土的小商場因著所謂「資本主義」、「巿場經濟」的威力而「被消失」,變成專為內地旅客而設的商店,甚至大型商場。
元朗區的所謂光復行動,演變成警方、支持及反對團體的三方衝突,往日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因本土主義抬頭而褪色。香港人與中國人本來是可以並存的身分,漸漸變成對立的關係,令人感慨。
台灣,是近年不少香港人熱愛的旅遊勝地。令香港人感到親切的是她是少數仍然堅持使用繁體中文的華人地區;令香港人欣賞的是她對文藝創作的重視;更令香港人羨慕的是她在民主政制的發展。台灣在這數十年以事實告訴世人,在這個美麗的寶島上,華人可以成功地落實政黨輪替,以和平的方式實現政權交接。
在中港矛盾與日俱增的今天,要問「誰是我的鄰舍」?好像政治不太正確。不過,當我們在分別誰是「鄰舍」時,其實我們已不其然將「我者」的香港和「他者」的大陸,作身份上的分野。
近年左翼和本土政治運動在香港沸沸揚揚,當中矛頭直指新移民及自由行。本土派稱他們為蝗蟲,損害香港人利益,更影響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關心新移民福祉及左翼人士則認為新移民既來港就該得到社會資源,以助他們融入香港生活,成為真正香港人。左翼和本土派,在網上隔空對罵,兩派有時互相攻擊,令多元的公民社會敵意上升,對陣升溫。
近年,香港不斷在討論「新移民」、「自由行」、「內地客」等問題。論述此等問題時,我們往往將「香港人」突顯,二話不說就認為「我們香港人,就不會像他們這樣那樣。」
每當筆者聽到這說話時,心中都不禁浮現兩個問題:
1. 真的嗎?你怎知道香港人不會像他們一樣?
2. 若香港人不像他們一樣,那末香港人又是怎樣的呢?
近日,就內地人在香港不同的情況,有立法會議員發起聯署,要「抗融合、拒赤化、還香港人一個家」。聯署形容自由行旅客「操普通話的人很多,他們有不同的文化質素,破壞了香港的文明和秩序」。聯署將罪責指向行政長官梁振英,認為他是「撕裂社會」,「政策非港人優先」。
如果讀者記性不差,應該知道內地同胞「自由行」的來由。當年香港剛走出金融風暴的陰霾,旋即墮進「沙士」的沖擊,令百業受挫,市面蕭條,尤其零售業更是叫苦連天。中央政府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於是推出一連串與香港合作和給予支援的政策,除了重要的CEPA之外,就是內地遊客來港「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