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轉化貧窮
聖誕剛過,農曆新年將至,又是消費的高峰期,眼看大商場的減價廣告,很多人都不放過「血拼」的機會。趁減價及時搜購便宜商品,的確是精明消費者,但節日的濃厚氣氛也會讓人在不知不覺間作出不必要的消費。
聖誕剛過,農曆新年將至,又是消費的高峰期,眼看大商場的減價廣告,很多人都不放過「血拼」的機會。趁減價及時搜購便宜商品,的確是精明消費者,但節日的濃厚氣氛也會讓人在不知不覺間作出不必要的消費。
最近翻開報章,經常都看到有關板間房、劏房、綜援戶的報道,但隔著報紙、電視機、收音機,你真的能夠感受到這些貧窮家庭所面對的困難和處境嗎?今年暑假,明光社舉辦了「親子貧窮體驗之旅」,讓年青一代親身經驗捱餓拾荒的滋味,又帶他們走訪貧窮戶,與一個個有血有肉、被壓迫得無法喘息的生命直接對話,好讓他們能以同理心的角度明白當下貧窮人的生活。一連兩天的半日之旅,五個家庭六名孩子,各有不同的體會……
有人說,如果這個世界是一條只有100人的村落,其中6人所擁有的,就佔了全村財富的59%;另外74人所擁有的,又佔了全村財富的39%;最後僅餘的2%財富則由剩下的20人分配。事實上,我們都活在這樣的一個地球村中,財富分佈不均,誰可以逃避而不去正視貧窮問題呢?
「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傳九7)當前全球經濟變幻莫測,物價飆升,存款利率則超低,市民實質購買力相應下降,再加上港幣在聯繫匯率機制下變相貶值,港人在衣食住行要承受的壓力大增。筆者嘗試就「食」這方面作出信仰反思,探討在平息通脹下,我們如何仍可在日用飲食生活榮耀上帝。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各有其價值和尊嚴;任何人皆不應受困於貧窮的惡性循環中。」基於這個信念,施達基金會關顧的群體,一直是不分種族、性別、信仰和膚色的,而且遍佈全球20個國家及地區。
「宣揚基督仁愛,顧念貧困家庭;建立和平之子,同盼和睦之城。」是城市睦福團契的使命宣言。
在1983年成立的睦福,前身是「香港木屋區福音團契」,初期主要從事社會邊緣家庭的救急扶貧工作,致力為當時香港不同寮屋區居民提供全人關懷服務。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四18)
不少人對新來港人士、貧窮群體都充滿負面評價,甚至歧視。可是,新福事工協會卻視他們為寶貴的,是主所愛的,因此竭力關心神所憐愛的這一群。
打從1954年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成立以來,該會便一直關注社會公義、和平、人權、自由、民生等課題,因此經常就政府的政策給予意見及回應,例如政制發展(包括支持雙普選)、特首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種族歧視法案等;此外,協進會也不時倡導、推動及參與和社會民生有關的活動,如就全球化、全民退休保障等議題作出討論和爭取。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主席李炳光牧師關注到本港貧富懸殊問題愈來愈嚴重,社會瀰漫著一股仇富的氣氛,他擔心如果情況再惡化下去的話,社會可能會出現大家不想預見的動盪。為此,教關來年的方向,除繼續其扶貧的事工外,亦會加強政策倡議的工作。
2008年北京奧運抹走舊北京的面貌,一個個「胡同」被拆走,北京市中心變得格外耀目,但引來文化保育和舊區重建的問題。豈料到了2010年南非世界盃,當地政府為「粉飾太平」拆走舊建築後,居然開了一個「臨時安置區」,把窮人安置在其中,城市的原本面貌到底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