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圍 vs. 馬會 誰勝誰負?
政府近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聲稱馬會的賽馬博彩受到外圍賽馬的影響,令投注額不斷下跌,因此政府有必要改革現行賽馬博彩稅制和在暑假開辦五天賽馬日,讓馬會有更大的彈性打擊所謂的外圍莊家。根據馬會的「調查」,外圍馬每年搶去馬會500-600億元的投注額,但馬會從未有向外公開調查的方法,而政府亦未有核實有關數字的真確性。
政府近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聲稱馬會的賽馬博彩受到外圍賽馬的影響,令投注額不斷下跌,因此政府有必要改革現行賽馬博彩稅制和在暑假開辦五天賽馬日,讓馬會有更大的彈性打擊所謂的外圍莊家。根據馬會的「調查」,外圍馬每年搶去馬會500-600億元的投注額,但馬會從未有向外公開調查的方法,而政府亦未有核實有關數字的真確性。
或許很多人以為賽馬是一種夕陽娛樂,或只是一班中年男士才鍾情的賭博;或許你以為城中顯貴之所以成為馬會會員,只是消閒社交玩意,但馬會其實擁有非一般的會員,甚至是非一般的官員,以及非一般的無形影響力。
對於金錢觀念極重的香港人,2008年絕對是難忘的一年:年初,當經濟發展仍望「步步高」時,香港賽馬會再三籌劃針對未成年人士的賭博宣傳活動,港人置若罔聞;年中,四川大地震,港人目睹屍橫遍地的災場,經濟雖呈下滑,但大家仍一起為鄰舍大破慳囊,義無反顧;年底,金融海嘯,在身體毫無損傷,但錢袋卻所剩無幾的經濟隆冬,港人重新思索如何「逆境自處」……
即如其他先進的城市,在處處講求低成本、高效能的香港,發展過程一樣面臨各項貌似傳統,卻是關係整個社會發展方向的道德抉擇。一直以來,明光社除了在傳媒和性文化作出適時的回應外,面對經濟發展的衝擊,我們也積極回應。
面對賭馬人口老化,以及賭波的興起,多年來馬會都挖空心思,以不同的藉口向青少年埋手,希望為賭馬培養接班人,過去幾年的大小動作包括:
有部份教會人士對賭博常有的誤解是,這只是個人道德操守;基督徒既然不參與博彩活動,我們何須繼續花精力與時間作「限賭」行動?筆者從一開始參與,就表明行動本身不涉及私德問題,乃是公共政策的關注。換言之,對於那些打麻雀或作社交賭博的,我們毋須關注;但對於馬會或賭場作鋪天蓋地式宣傳賭風,或不斷地修改現有規條,不斷地拓展賭業,教會仍要在公共空間中發出合宜的聲音。
上周末,會計師公會出版刊物《A-PLUS》中,專訪了新任馬會主席施文信。他表示為了更好地發揮馬會「慈善」這個令人欣賞(admire)的制度,將計劃提出一系列建議,增加馬會「收入」,包括擴充六合彩售票地點、發行彩票以資助本港體育發展等。施文信強調有關增加的收入,將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近日,有報章報道稱馬會研究增加六合彩的玩法,仿效內地「地下六合彩」的多樣化下注方法,加入猜特別號碼、大小、單雙等玩法,以求讓投注額下降的六合彩重新增加投注額,吸引更多巿民加入。六合彩之所以在香港出現,據不少文獻記載,為的就是要取締「字花」,所謂字花,就是一種賭博遊戲,莊家會將三十二位英雄人物排列出,之後將其中一個夾起,要求大家去估,當中有人很有文采地用一些「詩歌」作為提示,供人去猜去估。
據報導馬會高層一直憂慮六合彩投注額持續下跌,為了「保護員工的就業機會,以及在彩池下跌時仍能維持六合彩的吸引力」,馬會內部正醞釀革新六合彩,包括增加每注金額,由現時的5元加至10元;增設「單雙、大細」等新玩法,期望扭轉六合彩的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