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116期)

性別制度

燭光網絡 116期 (p.4)
28/08/2017

「性別承認制度」牽涉的問題十分之廣。在開始討論之前,我們先要理解性別制度與性別政治中常提到的生理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的問題。

社會科學家常將性別區分為sex和gender;前者指生理性別,表示男女先天的生理差,後者則指社會性別,泛指社會上的性別角色、性別表達、心理性和性別倫理等。性別政治中不同議題的衝突,其實都可歸結為各方對sex和gender看法的基本差異。總體來說,擁護家庭和人倫價值的一方認為sex先於gender,而且兩者有很強的連續性;反對一方則要麼主張sex和gender不具連續性,或者相信gender先於sex,認為社會對性別的看法限制了科學發展。

性別承認諮詢──淺論英國性承法

燭光網絡 116期 (p.7)
29/08/2017

社會上有些人自覺自己的性別出錯,女兒心,男兒身。他們在港可選擇完成變性手術,以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從而滿足某程度的自我認同感。除了這些個人狀況,有關議題和討論,原來還會令人捲入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政治漩渦裡。

跨性別政治的脈絡

有少數「跨性別政治代理」(transgender political agents)在LGBT政治漩渦中爭奪權力。他們當中有些較溫和,希望取得法律和制度上全面承認後取性別acquired gender),能夠與社會兩性的制度融和,消解因對變性者「無知」而造成的排斥;有些卻很進取,例如提倡放寬生理男女的區分政策,改為以個人感受為依據,或是在男、女以外加入第三性別等身性別承認制度是由跨性別政治所衍生的。

有關性別承認制度的醫療考慮

燭光網絡 116期 (p.9)
28/08/2017

現時世界上不少國家及地區都容許性別焦躁症(Gender Dysphoria)患者在符合不同程度的醫學規定下,更改當地身份證明文件上的性別身份/標記。各地醫學規定要求各有不同,但都主要圍繞四方面:醫學診斷、性別重置手術、荷爾蒙治療及實際生活體驗。

醫學診斷

性別焦躁症是精神病的一種,因此精神科評估為整個醫學診斷的開端,過程中醫生作為性別承認的把關者,會為整個治療及法律程序提供一個客觀及專業的判決,減少制度被濫用或有欺詐的情況出現。不少國家均將「醫學診斷」作為性別承認制度的必要部份。

另一方面,世界各地開始出現跨性別去病化的呼聲,認為性別自決是人權,人人都有權決定自己的性別是甚麼,因此亦有一些國家採取較開放的性別承認制度,只須申請人作「自我性別聲明」,而毋須受限於「醫學診斷」。[1]

性別重置手術

性別承認制度下的婚姻與兒童問題

燭光網絡 116期 (p.13)
04/09/2017

性別承認制度令人可以更改自己的法律性別,必然影響香港現行的男女婚姻制度,和父母身份,以下列出部份問題:

  1. 婚前
    性別承認制度的討論源於變性人W(男變女)司法覆核變性人的婚權問題。當年終審法院裁定已完成整套變性手術的W可以與另一名男士結婚。換言之,未來立法或修例時,必定要跟隨有關判決。

一如前述,本次諮詢其中一項焦點就是使用性別承認制度的人需否完成整套變性手術,假如最終決定不需完成整套變性手術,那麼緊隨的問題將是這些保留了與身份證性別不符的生殖器官的人士,可以與哪一性別結婚?

進一步說,若保留了子宮或陰莖的變性人依然可以與異性性交而有下一代。這時就會出現更大的法律問題。例如,一個法律身份為男,但保留了子宮的變性人懷孕了。到小孩子出生時,他出世紙上母親一欄應該寫上何人名字?現行法律預設了母親的法律身份為女。父母身份又牽涉到更多法律責任和權益問題,例如監護人身份和繼承權等。

務實處理性別承認機制

燭光網絡 116期 (p.14)
14/09/2017

患有性別認同障礙/性別焦躁症人士面對其性別身份的掙扎,會感到備受折磨,社會卻未有適切的制度去為他們提供協助與關懷。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希望能探索一套合適香港現行法例的制度,以照顧有關人士的需要。在今次的《諮詢文件》(下稱文件)花了不少篇幅介紹英國的性別承認制度──即設立《2004年性別承認法令》,並成立審裁小組,處理並審核性別焦躁症患者更改性別的申請。

不過,文件同時指出《2004年性別承認法令》成立後,仍然有不少問題未能解決,法令的修改更隱隱然容易被一眾鼓吹所謂性別平權的社會運動人士利用,成為他們政治運動的工具和表演舞台,究竟怎樣的方法才能確保性別焦躁症患者得到合理的照顧而同時不被政治團體利用呢?

我們不難看到,所謂的性別承認制度,主要有兩條路徑:立法或行政指令。本文會先分析兩條路徑的發展,再檢視香港的情況,並評估哪一個方式,或者有沒有其他方式,更適合香港。

性別身份與出生證書

燭光網絡 116期 (p.17)
14/09/2017

香港法例的刑責和民生權益是與性別息息相關:例如承繼權、撫養權、性罪行、原居民「丁權」、公務員撫恤金等等,因此,當法律上要將原生(生理)性別作出改變時,需要作整全的考慮,否則,必然引起很多法律訴訟。

修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

我們身處在以兩性為區隔的社會,一方面要照顧社會上少數患性別焦躁症人士的需要,如去異性洗手間時不會被拘捕,但當一些性別焦躁症人士希望社會尊重他們自我認同的性別身份的同時,必須明白這樣亦會影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生活及權利,為了平衡彼此的權利及需要,不會出現尷尬、混亂、甚至人身安全受威脅的情況,法律必須對性別有清晰的劃界,根據《人事登記規例》,現時要申請更改香港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必須完成整項性別重置手術,手術包括下列項目:[1]

女變男

男變女

對「性別承認諮詢文件」的幾個重點回應

燭光網絡 116期 (p.19)
14/09/2017

政府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在6月推出的《諮詢文件:第1部分 性別承認》(下稱《文件》)羅列了近年世界各地有關性別承認的發展,不同的取態影響深遠,所有關心未來香港社會男女兩性如何相處及兒童福祉的市民都必須留意,絕不能掉以輕心。有關《文件》有幾點是大家必須了解及關注的:

  1. 反思性別制度對社會及個人的重要性

  《文件》一開始並沒有先反思及檢視現行性別制度的重要性,究竟清晰的男女兩性制度在兩性相處;社會秩序;人身安全;政府不同部門、公私營機構制訂政策;城市規劃;資源分配策略和設計服務各方面的實際需要,而只看一些個別案例和訴求便貿然考慮是否應該/需要改變性別制度是有欠審慎,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回應一些社會問題。因為牽一髮而動全身,政府及各界必須宏觀及全面地思考有關問題。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7年8月)

燭光網絡 116期 (p.22)
14/09/2017

國際

跨性別政治

美國總統特朗普Trump宣佈因軍方無法承擔龐大的醫療開支,將會禁止跨性別人士加入軍隊,並且仍在研究有關現已服役的跨性別人士的問題。[1] 引來現役軍官不同迴響,美國海岸警衞隊司令已表明會繼續支持跨性別人士於海軍的服務。[2]但亦有17 位來自不同部門已退役的高級將領去信Trump指欣賞他的決定。[3]

自己孩子自己教

燭光網絡 116期 (p.23)
14/09/2017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公佈最新一份「青少年與性研究2016」報告,指中學生的性知識水平有下降趨勢,以成孕知識的表現最差。報告又指有近三成女中學生及六成男中學生有觀看色情物品,較2011年上升約5%。[1]

加強性教育是回應社會上各種青少年性問題的標準答案,但更重要的是教甚麼?性知識有標準答案,但性態度卻是相對的,在高舉自主及多元的社會文化中,性教育中的價值判斷該如何定位,相信學校之間也難取得共識。

家計會的研究報告指出,受訪學生的性知識主要來自學校及朋輩,其次就是網絡。性知識來自家人的比例,受訪女學生還好有53%,受訪男學生卻只得38%,是所有選項中最低的一個。

自己孩子自己教,為著子女的福祉,父母是時候在家建立健康談性的空間,實踐家庭性教育,利用身教言教向下一代分享我們相信及持守的價值。

小心於網絡所發表的言論

燭光網絡 116期 (p.24)
14/09/2017

在社交媒體、即時通訊的環境中,我們彷彿可以暢所欲言,因為說甚麼似乎都沒有限制,亦看不到對方的即時反應,或可能造成的影響。但事實上,我們一時的衝「手」而出,寫了出來的說話,可能對接收者造成很大的衝擊,又或者收看者真的會去相信、去行動。不少網絡中出現的暴力或欺凌,很多時就是因為你一言我一語的評論、回應,未有顧及當事人的感受。自己以為開玩笑,結果卻可能鑄成大錯。

美國就曾發生一宗案件,一名少女曾多次發短訊慫恿男友自殺,其男友同年被發現在車內中一氧化碳毒死亡。少女結果被判過失殺人罪成立,面臨最高監禁20年。她發的短訊慫恿當時18歲的男友自殺,「鼓勵」他結束自己的生命。少年法庭法官直斥該少女行為「魯莽」,形容其文字充滿惡意,認為她原本可以挽救男友的生命。

事件令人深思,當我們習慣即時以網絡溝通,隨時以溝通工具互傳資訊,我們會否連一些同理心,嘗試體會對方情感的能力都會失去?是時候多點放下手機、電腦,多點親身接觸親友,面對面分享大家的悲與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