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生命倫理研討會文集 2012期)

生有時?死有時?── 生死的神學、倫理與牧養〈引言〉

生命倫理研討會文集 2012 (p.2)
01/10/2012

基督徒有永生的盼望,但在世的日子,信徒仍然要面對生與死的倫理問題。有信徒夫婦因為不育而尋求生殖科技的幫助,究竟哪一種方式是合乎神的心意的?有信徒孕婦因為種種理由而須要考慮終止懷孕或墮胎,教會可以如何幫助她們?也有信徒面對生活壓力而渴望早日息勞歸主、又或久病纏身而想放棄醫治,可以嗎?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今年6月15日舉行的週年研討會,主題是「生有時?死有時?--生死的神學、倫理與牧養」,從神學反思和教會牧養的角度探討生與死的倫理問題,希望協助教牧、長執、平信徒領袖及有興趣的信徒探討如何在生死倫理的處境中,活出基督所賜的生命。

生命在生死的邊沿 —— 一個神學反省

生命倫理研討會文集 2012 (p.4)
01/10/2012

引言

本文以基督教的角度出發,站在福音派立場,對在生死邊沿的生命,進行神學反省。簡言之,福音派是以聖經作為上帝的啟示,是上帝的道(Word of God)。當然福音派也有不少傳統。本文大體上以更正教為參照,依循奧古斯丁—加爾文—巴特的思考方向。在這框架下,對問題的釐訂和解答,全然取決於對上帝的道的啟示。這是本文採取的進路。
 
本文的起始點,在上帝的道的存有(the being of this Word of God),意即首先建立基督論和救贖論,作為反省的基礎,從而推展至人論,以生死邊沿的生命為焦點,繼而對生死邊沿的生命處理,作神學反省。[1]
 
本文的提旨如下:基於耶穌基督作為首先的和末後的那位,以及祂所宣講的福音,在生命起始的邊沿,生命是一善和一份上帝賜給人的禮物,因此否定墮胎和胚胎實驗。在死亡邊沿,生命是克服恐懼,信靠上主的存在形態,故否定自殺和安樂死。
 

基礎篇

從牧養角度看生與死的倫理問題

生命倫理研討會文集 2012 (p.12)
01/10/2012

Renata Salecl,一位來自斯洛文尼亞共和國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指出,已發展世界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個人是自身終極的主人,能夠自由地作出鉅細靡遺的決定。[57]但 抉擇會給人帶來一種使人不知所措的責任感(a sense of overwhelming responsibility),令人懼怕失敗(a fear of failure),懼怕因錯誤抉擇而產生的的罪咎感(a feeling of guilt)、焦懼(an anxiety)、與悔意(regret)。[58]
 

人工受孕的倫理問題

生命倫理研討會文集 2012 (p.20)
01/10/2012

引言

自古以來,生命的出現都被視為是神蹟,古代近東社會有生育繁殖的宗教禮儀(fertility cult),以人的性交來引誘天上的神明賜予大地生育萬物的能力,反映了人對生命(包括動植物)來源的迷惘和驚訝。對於生育人類下一代,更被視為是上天的 一種莫大祝福,無論在聖經中還是在中國的民間宗教中,都可找到不育的女子,靠着耶和華或是神明的力量,得到生育孩子的祝福。這些故事都反映了中古文化都視 生兒育女為一種神聖的事情。人工受孕的倫理問題比較特別:它的爭辯性不在於結果的好壞,多數人都會認同在一般情況下生兒育女是一件好事;問題在於達到結果 的過程:顧名思義,人工受孕的目的就是以一些人為的科技去達致生育的結果,假如生育是一份神聖的禮物,人工受孕是否一種僭越上主權能的行為?從這問題衍生 一連串關於信仰與現代科技的問題。本文會從神學的角度去思考生命、身體和生育的意義,從而幫助讀者思考和科技有關的一些倫理問題。

如何幫助和關心曾墮胎的人士

生命倫理研討會文集 2012 (p.25)
01/10/2012

引言
杜慧妍小姐在研究墮胎這議題的過程中,發現無論在法律上或醫療上,教會層面或基督教對這議題的探討相對地 比較少。她發覺當初自己與香港很多80、90後年青人一樣,性觀念受到電影文化及音樂文化扭曲,她體會到他們的處境,也非常明白為甚麼有些人會做出墮胎這 樣錯誤的抉擇。她決定離開以前的工作,開始從不同媒介做一些福音工作和關注性文化的工作,以回應當代被扭曲的性文化。她在工作坊上,主要向參加者講述香港 墮胎的情況、婦女選擇墮胎的原因及墮胎的後遺症。
 
陸倪燕環師母是其中一位與杜慧妍小姐同行最長時間的牧者,在工作坊中,她與參加者分享同行者的看法和心得。
 
杜慧妍小姐
被扭曲的性觀念
 
杜慧妍指出現今香港的知識界及學術界都將性開放的文化推得很高。例如她在修讀傳媒課程期間,曾接觸過一部獲學界和業界公認、並在短片節裡拿了金獎的電影,內 容是一名女士對著鏡頭講述她懷孕和墮胎的原因,而且她還對著鏡頭看成人電影,大膽地對著鏡頭自慰,第二天之後她就去墮胎了。
 

如何幫助和關心有自殺傾向的人士

生命倫理研討會文集 2012 (p.30)
01/10/2012

引言

何永雄先生指出一個人企圖自殺,其背後牽涉非常多的原因:個性、病患、情緒、壓力來源等。而企圖自殺者的 自殺風險有多高,實際上因人而異,有些人看似厭世,但實際上自殺風險卻不高,所以要評估一個人的自殺風險,必須直接詢問一些問題,看看當事人有沒有實質的 計劃,以及有沒有曾經自殺的歷史等。不過,在詢問過程中,幫助者不能作出有指引性的提問,而是有技巧地引導當事人說出他的計劃及相關背景,從而了解他企圖 自殺的真正原因。這樣,幫助者才能無論在言語上或行動上,作出合宜的對應行動,幫助企圖自殺者。

基督徒對墮胎及自殺的態度調查結果

生命倫理研討會文集 2012 (p.35)
01/10/2012

摘要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1,172名受訪者中,88%基督徒受訪者認為墮胎並不 合理,但可以接受在某些處境下墮胎。一般來說,基督徒比較接受創傷性墮胎如繼續懷孕會危及母親性命和因姦成孕,但反對選擇性墮胎如因影響生涯計劃而墮胎。 95%基督徒受訪者認為自殺並不合理,但不同處境下自殺的接受程度並不相同。雖然受訪者的態度隨不同社經及宗教參與而略有輕微差異,反映社經及宗教參與對 態度的影響不大。調查又發現,受訪者十分重視上帝、生命和罪的價值觀,但這不是影響他們對墮胎和自殺態度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受訪者反對濫用自由、選擇 權和計算代價,這些因素與他們對墮胎和自殺的態度有較高的相關性。對於教會來說,主要的挑戰是如何幫助信徒在實際的倫理處境,應用信仰的原則和價值觀,而 不是將基督對生命的教導化為律法,來審判違規的人。這篇文章主要是將在研討會中發表的結果和討論輯錄在文集內,完整的調查報告會單獨出版,並在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網頁發表。因此,本文並沒有加入有關參考其他文獻的討論。

信徒如何回應人生的起伏跌宕

生命倫理研討會文集 2012 (p.42)
01/10/2012
引言

人一生當中,或多或少經歷大大小小不同的苦難。[118]對 於苦難問題,基督教自古至今已作了不少討論。今天,一般人都認為苦難是一個懸謎。人只可以在經歷苦難的時候,親自從中體驗苦難對自己有何意義。若然希冀從 聖經尋找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解釋,答案往往是教人失望。因為根據聖經的記載,苦難來自不同原因。有的是來自人的罪(撒下十二10-14)、有的則不然(約 九1-3),有的更是人生本是如此,讓人參透不了神的作為(傳三1-11)。

對於基督徒來說,神是人生命的主宰,大多會如約伯般相信,禍福均來自神(伯一21下)。所以,縱然信徒未能解釋苦難,也知道惟有在神容許之下,災禍才會臨到人身上。不過對於一些信徒來說,理性上的認知是一回事,如何接受又是另一回事。

另類生與死

生命倫理研討會文集 2012 (p.48)
01/10/2012

有陣子我們感到人生真的很無奈與矛盾,一些人非常渴望有下一代,但怎樣盡辦法也一無所出,但一些人當懷孕時只有驚沒有喜,更甚的卻要將生命除掉,這是何等 的悲哀。當然,要進行終止懷孕的個案大部份原因是未婚懷孕,因不想面對而如此,雖然香港終止懷孕的個案似有下降,但另一則報導是不少人──特別少女北上 (多在深圳)進行墮胎,我們雖沒有這些正確數據,但仍不能輕忽此事。
 
「基督徒」這三個字並沒有任何保証,基督徒並不會百毒不侵、有不犯罪的免疫力,基督徒也會犯上婚前性行為的錯,甚至未婚懷孕,故教會不能輕忽這另類的「生」與「死」問題。
 
一 些結婚已久但仍未有孩子的父母,牧者不能單叫他們禱告仰望神便足夠,應鼓勵他們做身體檢查,看是否健康出問題而作出「補救」,當他們面對人工受孕時會有些 困惑,這樣作會否沒信心、不順服神的旨意?牧者應給他們清晰的指示與教導,若會友有病他們求醫是否沒信心呢!難道神不能藉著醫生給他們治療嗎?亞伯拉罕獨 特事件並不能搬字過紙般套用在會友身上(若是這樣,又怎樣面對他多妻的問題),故此牧者們應先有共識,教會有其立場,並需在已婚團契或小組中作出教導,這 教導不單指出人工受孕所面對的風險,更要分析是否違背神的心意,何時才應採取這些行動呢?這些教導不單能釋去一些疑慮,更有正面的意義。

由生到死的一些省思

生命倫理研討會文集 2012 (p.49)
01/10/2012

引言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今年以「基督徒對墮胎及自殺的態度」作為年度調查,當中訪問了超過一千位基督徒,以了解他們對墮胎及自殺的看法與見解。調查結果已見於週年研討會與報告中,在此不匯。本文旨在對調查當中的一些結果,作一些省思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