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聖經如何看土地房屋

30/08/2012

每逢提到政府的土地房屋政策,必定觸動市民的神經。根據去年人口普查結果,全港約52%住戶,居住在自置物業。其餘48%住戶租住私樓或公屋單位,或者由僱主提供居所。不少租戶希望成為業主,擁有自住單位。故此,每逢樓價大升大跌,總不免令市民感到折騰,不知應否入市,抑或拋售物業,待樓價調整後才購買。

洋松街78號帶來的攪動

31/05/2012

要推動教會的年青人社關,一起落手落腳去做是最好的辦法。對貧窮人士表達關心陪伴、提供一些物資幫助固然重要,但過程必然觸及到對社會運作的批判,背後政治操作的意識型態;更不能忽視的,是基督徒如何在好像被社會遺棄了的社群中,活現出基督信仰中新造的群體以及十架的意義。
 

東邊日出西邊雨

20/02/2012

東邊日出西邊雨
post by Ma Shun Wing
 
打開香港地圖,發現自己不期然想到「東邊日出西邊雨」這句話。因為從農曆新年至二月中旬,約二十日之間,我真切感受到香港東面的日出,和西面的風雨。
 
大年初一,我到了日出康城探親。過去以為,與其他樓盤廣告一樣,那裡敢用一個城市來命名,大抵是嘩眾取寵,總有失實之嫌。但從港鐵站離開一刻,走在開闊天橋(通往日出康城)的我就知道:「我錯了﹗」而且錯得很徹底。那裡確實像一個山城,割據一方,面海而立;如果像昔日的堡壘有塔樓、吊橋,日出康城就儼如一坐龐大而華麗的皇城。

劏、板、籠、街──深層「恥」住屋問題

16/02/2012

在香港,奢華得分不到平台還是地下的千萬豪宅多不勝數,但諷刺的是,狹小得像動物籠般的房屋有更多。上月英國《每月郵報》報道香港的籠屋環境,副題「有骨」地說:在一個路易威登店比巴黎還要多的城市中,成千上萬的人住在六尺乘二尺的兔窟之中(意譯)。香港的籠屋市場如此蓬勃,叫人羞恥。

香港至少有十多萬人是蝸居於板間房、劏房和籠屋中,這類房間經常供不應求,一戶離開,同日就有新戶遷入。板間房和劏房除了分布於大角咀、深水埗、土瓜灣、九龍城等舊區,以及觀塘和荃灣一帶的唐樓,元朗的村屋外,甚至連老牌大型屋苑也有進佔。

劏房之反思

05/02/2012

今天同社關小組的組員去某劏房(編按)探訪,去之前都幾擔心會上不到去。

被地產霸權蠶食的自由經濟

17/07/2011

長久以來,大多數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都相信香港的成功,有賴其採用自由經濟體系。在這體系下,主要是依賴市場的「無形之手」去分配資源,政府的干預極少。即使政府「出手」干預,都是為了修正市場失效及令市場運作得更暢順。
 
筆者過去也有這樣的迷思,以為香港經濟以市場為主導,經濟自由度極之高。過去10多年,美國傳統基金會一直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這更令這個迷思延續下去。很少人願意花時間,或者有勇氣去深究這個迷思的真實性。
 

不吃人間煙火的高官

27/05/2011

特首曾蔭權曾經表示問責團隊應該急市民所急,但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表現卻是「你急我唔急」!唐英年認為香港根本沒有地產霸權,甚至要求年輕人反問自己為甚麼不可以成為下一個李嘉誠?反映他不吃人間煙火,根本不了解民情。

僭建的另一面

20/05/2011

近期有關立法會議員和問責官員寓所,以至新界村屋的僭建問題引起各界的關注。犯規的議員為保選票,迅速清拆在所難免,而對於一些可能影響樓宇結構和市民安全的僭建,例如將村屋由三層加建至五層,要強硬處理亦是政府應盡的責任,但對於一些存在已久,又沒有影響安全的僭建應如何處理卻是十分棘手的問題。

置業成家負長債!

23/01/2008

 衣、食、住、行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憑著香港人的拼搏,衣、食和行基本上不會有大的問題,但由於香港地少人多,唯獨是「住屋」問題,一向都十分昂貴,是不少小市民的無形擔子。

關鍵字 土地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