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性傾向轉變

任何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是自主、天生、正常、不可轉變,一直是同運政治的核心信念。當有心理學家、精神學學者提出異於同運政治理念的說法,往往會被群起而攻之。你在本頁可以找到性傾向、性別認同轉變的事件資料和各方討論。

當知道子女是同性戀者

09/11/2009

 很難接受......幫他轉校,終日提心吊膽,擔心他染上什麼病,家人也因此而患上情緒病,不明白為何他會踏上如此難行的路......」「至少他都很專一,沒有性濫交,我會主動邀請他的伴侶回家食飯──最重要是不可破壞兩母子關係......」
 
子女有同性戀傾向和行為,家長的內心感受又有多少人明白?學校或社福機構的「幫助」又是否有效?是否會影響子女的性傾向?以下是兩位家長的心聲:

「改變是可能的」

27/07/2009

筆者於今年5月21日至24日,代表明光社出席於馬來西亞舉辦的「第一屆出埃及東亞區研習會」。大會主題是「改變是可能的」,講員有來自遙遠的巴西(他用了三日兩夜才抵達),亦有來自美國及加拿大,亞洲代表包括台灣、新加坡的人士及香港的筆者。至於參加者則更精彩,有來自澳洲、英國、日本等13個國家共超過250人,他們有些是牧者、輔導員、社工、教師及學生,亦有些是自己在性方面有掙扎的人,更有些是有家人或朋友有這方面困難的人。
 

關鍵字 性傾向轉變

愛中轉化

15/11/2007

當大型的同志遊行在世界上不同角落舉行,不少同性戀者走上街頭,為自己作為同志的身份而驕傲時;在另一邊廂,也有不少人要離開同性戀的生活,當中更有少數已經願意勇敢的走出來,向大家剖白他們為何進入及離開同性戀的日子,甚至高呼「我渴望我未曾選擇過同性戀的生活」。

關鍵字 性傾向轉變

預防兩極化的教師訓練

16/11/2006

過去大半年,因香港政府有意以立法手段消除社會上就性傾向方面的歧視狀況,社會各界人士就「同性戀」及「性傾向歧視」立法議題掀起激烈討論,至今仍方興未艾。不過因著社會上「對立」的情況,不少青少年受各方意見影響而對同性戀、性傾向、歧視等觀念感到混淆。為了幫助青少年對「性傾向歧視條例」及相關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明光社承蒙維護家庭聯盟撥款資助製作「性傾向歧視條例」教材套,期望為教職人員、導師等青少年工作者提供一份整全、客觀及多角度探討性傾向歧視立法的資料,幫助青少年更全面了解「同性戀」、「性傾向歧視」及其他相關議題。

愛.人.同.志

15/09/2006

訪問:    關浩然傳道                 香港基督教中國佈道會/新造的人協會組長
何善斌牧師                 崇真會救恩堂/新造的人協會組長
Rebecca (化名)      曾有同性戀傾向人士
阿B (化名)         曾有同性戀傾向人士
H小姐                            曾有同性戀傾向人士

他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性教育又從何說起?

15/01/2005

 

近二百名來自不同學校的老師、社工,在連續三個毋須上學的周未大清早,聚首一堂,不是參加甚麼聯誼聚會,只為好好裝備自己,應付青少年性教育工作的挑戰。事實上,處身於這個提倡多元文化、反建制的世代,踏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少都欠缺整全家庭的教養,對甚麼兩性相處技巧一無所知,卻蠢蠢欲試談戀愛的滋味,同時竟又發現「戀愛無分性別」的「潮爆」道理……,這一代年輕人就是這樣長大的!

走過同志路

16/11/2004

我們所指的同性戀過來人,實際是一些已悔改,脫離了同性戀生活方式的基督徒。他們定意離開同性戀的誘惑,將生命交託給神。因著信靠神,他們低落的自我形象及同性戀的轄制,逐漸得著改變。
 
男同性戀過來人一般比較被動、自我、孤獨、需要但又害怕和人(尤其男性)建立親切的朋友關係。部份則和異性相交有如姊妹般,親密、倚賴,卻並非戀愛關係。他們懼怕和男性建立友誼,他們覺得自己比不上對方,既羨慕又恐懼。然而,同性戀過來人就是要面對自身的恐懼,在神裡重新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關注同性戀事工的組織介紹

16/11/2004

「重建整全心性」網絡主要由一些關注同性戀輔導事工的機構組成,機構包括新造的人協會、香港性文化學會、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明光社、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及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等。

輔導同性戀者的感想

16/11/2004

於傳媒上我們很多時看到一些勇於站出來的同性戀者,常自稱同性戀者的身心都很健康,享受著快樂自由的生活,但事實上不少同性戀者都面對著各樣身、心、靈的困擾和掙扎,他們其實是極需要別人的關愛和接納,幫助他們化解心中的矛盾掙扎。

覓愛艱途

16/11/2004

兩個改變我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