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
我們認為性教育並不只是傳遞性知識和技能,建立正確的性態度亦是性教育重要的一環。我們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宣揚正確的性觀念,強調愛、婚姻、性和家庭之間緊扣的關係,以回應現今社會的挑戰。
年青人渴望被愛,與情侶拍拖,容易難敵情慾試探,發生性行為後懷孕的情況屢見不鮮。部份年青人由於年紀太小,未有經濟能力,最終以墮胎來解決問題。我們透過外展社工的幫忙,訪問了兩位曾在局中的年青人,了解一下他們的想法。
「小恩」(化名),十八歲,個子小,健談,曾墮胎2次。
隨著「藝人情慾照」在城中流傳愈來愈廣,影響所及,比起多年前的「陳健康事件」和「巴士阿叔」更為轟動。我們相信此事會對香港造成多方面的影響:由性倫 理、傳媒操守、互聯網道德與法律問題、到偶像文化、潮流文化等;對年青的一代都影響深遠。就此明光社與播道會港福堂合辦一座談會,邀請五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嘉賓一同探討有關問題,希望能協助大家對此事有多角度的解讀,及掌握更有效的方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最近,多宗有關未成年少女懷孕生子的事件獲得傳媒的廣泛報道,並引起社會的關注。有關青少年婚前性行為、避孕、懷孕、墮胎及有關學校性教育不足的問題,更即時成為社會上熾熱的議題。「維護生命及家庭網絡」早前舉辦了一個名為「從『平安夜、失身夜』看青少年性教育」的公開講座,並邀得4位講員為大家作深入探討。
廿一世紀是個科技和資訊爆炸的年代。無線電話、互聯網的廣泛使用扭轉了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在地球上大部分角落,都可在一瞬間與親戚朋友聯絡,足不出戶亦可了解到外間事物的變化,實在太方便了!
但事情往往有兩面,許多虛假和誤導性的資訊亦藉著網絡每天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知,例如有資料說避孕套有防禦所有性病的功能;對一些人來說,「遙控式」而非「面對面」的溝通亦沒有促進人與人之間對感情的尊重,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離婚率」以倍數的增長,間接反映出溝通的「質」總比「量」重要。
筆者作爲兩個孩子的父親,相信與大部分的家長一樣,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特別在爲孩子選校就讀的時候,都是家長們的緊張時刻。許多家長在替子女選擇學校時,都會研究學校的背景:如過去的成績、師資、是否一條龍等等。時下更有書籍詳細介紹各幼稚園、中小學的資料幫助家長爲子女尋找理想的學習園地。 許多學校更有介紹會讓校長老師們向有興趣的家長介紹自己學校的辦學理念。去年的7月份,筆者爲了女兒選擇中學也馬不停蹄的參加此類活動。有一次, 在校長詳細介紹完畢的時候,校長禮貌的邀請台下的家長提問。
著名的婚姻治療學家,約翰‧葛瑞博士(John Gray)在《男女大不同》這本書中形容男性是住在「洞穴」裏的人,當碰上問題,就背著它走進洞穴,與它單打獨鬥;而女人卻需要「談話」,作為抒發情感的出路。但我們身處的廿一世紀,情況卻是男性不但喜愛走進山洞,而且越走越深,是「自得其樂」?還是步向作繭自綁之路?女性就以很多外在的文化如瘦身纖體去取替她內在的靈性需要,這又可行嗎?
香港不少父母、教師和教牧同工對性的問題仍然十分避忌,感到難於啟齒,於是父母樂於由學校負責性教育;老師又外判給社工或志願團體;牧師則希望由聖靈親自感動和保守,結果通通交由傳媒代勞,傳媒會教甚麼?大家心裏有數。
青少年成長是價值觀建立的重要時期,我們的信念是:性是可以(在今日的環境也是應該)開放地討論,透過討論我們才能更了解青少年的困惑所在,唯有正視他們的困惑,才能協助他們以謹慎、嚴肅的態度面對性行為。
當青少年9歲便開始有性行為,14歲便當媽媽,我們還在等甚麼?
「未婚媽媽控虐初生兒 多處咬痕骨折瘀傷」《明報》10月3日;
「16歲乖乖女家中產子 小爸爸導演棄嬰」《太陽報》9月21日;
「狠母棄初生骨肉重囚八月」《星島日報》8月29日。
縱觀事情發生後,我們普遍可以看到不少報刊皆大字標題去報導有關「未婚媽媽」的新聞,除了圖文並茂地刊登當事人詳盡的背景外,部份報刊也會找一些性教育的專家或關注未婚媽媽的團體,對青少年的性行為及未婚懷孕的數字作出分析,非常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