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關顧妓女事工——給予關心、重生機會及希望

傅丹梅、文麗兒   |   明光社副總幹事、明光社項目主任
13/11/2017
明光社
在香港,服侍妓女群體的教會或基督教機構寥寥可數,我們是次訪問了其中兩個——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與禧福協會一同拓展的「愛蓮事工」;以及世界福音動員會(香港)的同行者事工,讓大家知道社會上任何人都需要基督信仰、被關心及給予希望的機會。

關顧港島區妓女

同福堂有服侍基層的心願始於1998-99年,最初與禧福協會的同工一起服侍深水埗區的妓女,後來因教會事工、人數迅速加增而暫停。直至2013年暑假,禧福有意將事工拓展至港島區,並邀請同福堂開展「愛蓮事工」。同福堂同工經過禱告後,決定參與。愛蓮事工同工Irene認為要開展事工,最重要是人力資源,於是以禱告開始,向神祈禱請來六個同工,才正式開始。由2014年起每星期有一個下午探訪:從上環、灣仔、銅鑼灣、天后至北角的「一樓一」,週三上午則在教會開設英文班。

 

為何願意參與服侍妓女的事奉?

最近,一位她們曾探訪的姊妹在離開行業後,已嫁去外地生活,途經香港也專程帶同丈夫來探她們,使義工們得到激勵。這姊妹是在她的人生低谷時遇上義工,令她對生活重拾盼望,之後才有生命的轉變。另外,也有些離開行業後,會刻意與義工們斷絕接觸及來往,因為她們想忘記過去,完全投入新的生活,不想讓人知道她們曾有這一段歷史。義工們也會尊重,以平常心去面對這種「絕交」。因此,愛蓮事工絕對是一種高風險低回報的事奉,但同工們仍然堅持,因為她們不做,這些女子哪有機會認識福音呢?

 

探訪義工心聲

義工A

每位被探訪的人都不同,她們很多都覺得沒有明天,沒有盼望。透過探訪與她們建立關係,表達關心,讓她們感到這個世上仍會有人重視她們,覺得她們是有價值,不是被遺棄的。

義工B

記得幾年前認識一個女仔,她遇上一個同樣是對生活沒有盼望、沒有方向的嫖客,她居然鼓勵這位男士和她一起來教會崇拜,結果隨後的星期天他倆果然一起出現!實在令我們很感動。因為他們終明白在耶穌裡才找到出路!

義工C

最初都很不習慣。有一次去探訪時,有「睇場」衝出來叫她們走,當時很驚慌,後來熟了,甚至可以和他們傾談,請他們吃月餅。開始掌握一些探訪禁忌,例如上去探訪時要拍門,不要按門鐘,因為客人才會按門鐘。如有幾個男士在附近徘徊,代表生意很好,無暇招呼義工,便不要上去。

 

教會如何定位?

「透過探訪,讓她們感受耶穌基督的愛,重建自尊及價值觀,脫離現時的狀況。對於一些想轉行的,我們會做轉介,並不會舉辦在職培訓班,教會的定位是做關心、傾談及禱告,帶領她們認識基督。當她們要接受洗禮時,必須離開妓女生涯。」

對於事工的未來,Irene認為最重要視乎義工團隊的人手穩定,英文老師繼續留任,以及「一樓一」未來的走勢等等。

 

她們亦有信仰需要,收莊稼的人在哪裡?

世界福音動員會(香港)OMHK的同行者事工統籌姬蘭(Gladys)是因為看到妓女的信仰需要而拓展這事工。她的分享,讓我們既感到服侍這群體的迫切與無奈,亦感到當中的起跌與挑戰,同時感受到上帝的恩典與同在。

 

既要自籌薪金,又要面對如此多黑暗生命的無償服侍,到底有甚麼促使Gladys堅持去愛這個受盡冷眼的群體?她相信是因為上帝的愛在她和這個群體中彰顯,以致她能繼續流淚前行。Gladys在OM服侍妓女數年,與教會最恆常的接觸就是個別肢體的義工服侍,或到教會分享訊息,並得到教會的奉獻或禱告支持、以及用以義賣籌款而舉辦的小熊工作坊。教會雖然嘗試認識甚至學習接受這個群體,但當要把願意接受信仰的妓女轉介到教會時,卻難以找到合適的教會承擔她們的生命,這個現實往往最令她感到無力。Gladys認為其原因可能因為我們不自覺地把「罪」分了大小,而做妓女的「罪」是大的,因此我們即使口裡說願意接納任何人,而我們心底卻不必然做到。可是作為上帝國裡的一員,有想過當耶穌面對犯罪的人時,會有怎樣的回應?
 

你們中間誰沒有罪?
「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八7)在這數年的服侍,最令Gladys反省的是自己怎樣看待這個群體,特別是當發現她不是因為經濟需要而是因為價值觀的扭曲而賣淫。原來要不帶任何價值判斷去看待人並不容易,但上帝就藉著不同的說話提醒她。耶穌[k1] [k2] 都沒有定那婦人的罪,只是叫她從此不要再犯罪了,對於作為妓女的同行者,Gladys如何放下判斷去愛她們,陪她們走一段身心靈充滿創傷的道路,昔日是她的挑戰,今天已成為她到教會分享訊息時向教會和肢體發出的提醒。

 

愛從認識開始

今天,你可以為這個群體踏出多一步,認識她們在社會上所遇到的境況和困難。由STOP、愛蓮事工、同行者事工及基督豐榮團契主辦的「迫良為娼 是真是假?」分享會將於11月24日舉行,讓各位教牧同工及對相關議題有興趣的肢體參與。

 


 [k1]

 [k2].

 
關注範疇: 
性文化
宗教
社關

相關文章

使貧窮人得釋放 彰顯上主的福音

文麗兒、傅丹梅 | 明光社項目主任、明光社副總幹事
10/07/2017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

 

在面對香港的土地和房屋問題,除了樓價飆升、房屋供求失衡、劏房等問題,我們無法對活在社會邊緣的人士欠缺藏身之所視而不見。就此,我們嘗試向數間服侍貧窮人的基督教機構了解他們如何與貧窮人在住屋的問題上同行。

不約而同,當中數個服侍貧窮人士的機構都看到他們的住屋需要,同樣曾經或現在仍為他們的服侍對象努力尋找可安身之所。

禧福協會

禧福出於愛貧窮人的心,以便宜的租金租了一位弟兄的物業,這單位除了大廳、廚房及洗手間,還有幾個房間,以低廉的價錢租給有需要的女性,包括:新移民及無家者,曾有露宿的婆婆、睡在醫院大堂的單身女士。機構沒有訂立特別的甄選條件,也沒有規定住客何時離開。 可惜的是,由於人手問題,禧福現階段沒有再為貧窮人提供房屋的計劃。(7月13日發現資料有誤,此為更新版。)

基督教榕樹頭之光協會榕光)

榕光曾於2000-2011年為孤兒寡婦及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短暫住宿服務,過去11年計劃得「那打素基金」資助,但因基金沒有再撥款,故最後要結束計劃。現在主要與區內相熟的地產經紀合作,免佣金下為有需要的家庭尋找套房;亦會在區內探訪貧窮家庭,向他們傳福音。

新福事工協會(新福)

新福總幹事梁友東牧師表示面對香港的結構性貧窮,導致很多新來港人士及N無人士生活非常困難,新福的異象是幫助貧窮人,過往有醫生弟兄見到貧窮兒童所住的床位空間過窄,以致脊彎,因此自去年開始成立改善家居的基金,由新福管理。當有兒童面對惡劣住屋環境,就可動用基金補貼或改善居住環境。由於需要很大,資源實在很有限,所以對象是新福現有的服務使用者,在福利網以外的持雙程證人士、單親家庭,以及有小孩的家庭,而其居住環境會對兒童的生命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都可申請租金津貼,一般是兩年,最多三年。資助形式主要是提供租金補貼、支付按金或地產經紀佣金,讓他們可以租住一間安全的居所。

新福除了這個租金補助計劃,一直有愛心糧倉及食物銀行服務,幫助有困難的家庭解決食的問題,亦會與教會合作,由新福提供米糧,教會負責派發,亦會向食物回收商惜食堂(Food Angel)及膳心連基金(Foodlink Foundation)等機構取得一些食物如奶粉、乾糧、麵包、洗頭水及一些日用品,供應貧窮家庭以減輕生活的開支,亦會為特殊需要家庭提供每月500元生活津貼。

深度同行計劃,主要服侍、關懷及支援雙程證、單親家庭等,藉著不同的小組、課程、親子活動,以建立受眾的自信、自尊,重整價值觀,提升婦女們的親職能力,加強與子女溝通及了解。他們亦有一些計劃幫助一些單親家長,因要照顧年幼或特殊需要子女,而無法外出工作賺錢,他們會教授這些家長製作絲網花及編織頸巾,幫助他們賺取一些收入。他們的製成品更獲得商界的欣賞,今年母親節,一間公司便向他們訂購7,000盤絲網花,令他們非常鼓舞。

政策倡議方面,新福一直有參與社聯的房屋政策獻議,包括過渡性房屋、臨時房屋、公屋、劏房政策、另類房屋(光房/民間低廉租金)、單身婦女屋或長者屋,以及重推租務管制等。

未來,他們希望有人能資助貧困家庭驗眼及配眼鏡,他們前線服務經驗看見很多人因為沒有能力購買眼鏡,包括近視及老花眼鏡,而選擇不去驗眼,這樣對他們的學習及生活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暑假將到,小朋友放完暑假後,極可能長高了,雙腳又會大了,新學年需要購買新鞋,黑皮鞋及運動鞋各一對,每對150元,每學童共約需300元,新福希望有更多人可以支持這個「好『鞋』子計劃」,使孩子可以穿上新鞋子開學。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協會)

與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總幹事賴淑芬女士(Ada)談起協會最初服侍無家者的異象,Ada提到創辦人朱耀明牧師,因年輕時的街童經歷,成為牧師後便起來回應關顧無家者的召命,1987年,協會正式成立,最初主要探訪無家者,但在接觸他們的過程中,無法漠視他們的住宿需要,因而為他們多走一里路,籌備宿舍,讓他們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滿足。

隨著時代的轉變,無家者及協會所面對的挑戰亦有所轉變。20多年前,無家者所需要的暫宿期一般較短,比較容易在市場中找到合適的居所;但今天的無家者較難找到穩定的居所,原因離不開租金高昂、業主加租、容易收回單位、清拆等,令他們暫住宿舍的時間延長,甚至有無家者搬離後因不敵市場的壓力而需要再回到宿舍。在如此大的住屋困難和需求的階段,面對無家者們在困難當中所經歷的焦慮及壓力,Ada與同工們如何才能把資源分配給最有需要的人呢?

要實踐禧年的信仰教導

Ada提到協會除了會照顧流浪街頭的人外;亦會為面臨居住危機的人,包括:經歷家庭暴力、與家人有很大衝突、沒有能力支付租金等;亦有少部份住屋環境太差,沒有能力尋找較合適的居所,協會都會體恤處理。而協會所做的,就是把肢體因多了而捐贈出來的房屋在有完備管理的情況下重新分配,以相宜的價格租給這群人,正正實踐著《聖經》中禧年的教導。

Ada以「拍拖」及「結婚生仔」去形容教會服侍無家者的程度。教會派人定期探訪就如拍拖,但當要承接運作一個宿舍就如結婚生子一樣,同樣需要委身,只是程度各異。現在協會正在運作六間宿舍,當中數間宿舍都有教會願意承接,例如往後文章提及的青山浸信會,承接物業後獨自運作整個宿舍,包括:管理、接收服務使用者、清潔、處理住客的問題等;亦有教會雖未能承接整個運作,但都會捐款及定期探訪及牧養。與不同教會接洽的過程中令Ada深深體會到,縱使有不少有心扶貧的肢體或牧者,但要推動全教會同心走進這個召命,卻一點都不容易。

絕大部份教會都很認同需要扶貧,教會十分樂意在某些特定的日子探訪、派飯派禮物;然而當要走多一步,推動全教會起來承接委身照顧及關顧貧窮人,很多時因著不同的聲音與意見、甚至扶貧的觀念只局限於「派物」而止步。教會願意投放很多資源去傳福音、做門訓,這些固然重要,然而卻有否想過要把關顧貧窮人納入成教會事工的一部份,成為讓人見證上主的福音及國度的重要使命呢?

盼同心承接的信仰使命

早在五、六十年代,當時的教會參與很多社區的工作,特別是關懷貧窮的工作,成為當時社區的盼望,然而,自社會福利署增加資源,多了福利機構的出現,教會在社區服務的角色反而漸漸抽離,某程度上削弱了教會走進社區服侍的動機,使教會與社區的關係與互動變得淡如水。但Ada提到其實個別願意捐贈房屋的肢體很多,協會亦努力接收然後進行管理及安排,令更多有住屋需要的無家者可得到幫助。但如單靠福音機構(如協會)承接所有捐贈的房屋,在人手資源的限制下,要接收及管理全部房屋確實無能為力,因而很可惜地不少房屋被空置。

協會十分盼望能有教會願意一同承接這個召命。協會現在會積極培訓願意承接單位的教會,讓教會可獨立運作捐贈的房屋,以至從實際的協助到心靈的牧養都能觸及。Ada認為教會承接這個服侍的關鍵是要透過服侍而把福音帶給貧窮人,使他們在被服侍下見證的福音大能,從而轉化被剝削的生命並變得更有盼望。

做轉化城市的福音使者

為何協會堅持只與願意委身參與的教會合作?Ada提到協會所做的,是希望轉化生命的工作。縱然社署或其他社福機構有為貧窮人提供服務,然而唯有教會才能透過福音使生命得到轉化。能搬到適合人居住的地方當然重要,但心靈得到釋放才能使生命變得輕省。耶穌來是要使人的生命變得更豐盛,因此耶穌走遍大街小巷,把上主的福音帶給願意接受並悔改的人,使他們得到釋放、得到真正的自由。今天,教會作為傳揚上主福音的見證,更有責任要走進弟兄中最小的一個面前,讓福音轉化他的生命。而教會更重要的召命是轉化社區,使上主的國度得以彰顯,使地上再沒有壓迫、剝削、不義……

耶和華已指示我們何謂善,他向我們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我們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我們的神同行(彌六8)。我們敬畏同一位上主,盼望我們都能同領心受上主早已指示給我們的召命,成為願意帶著謙卑的心,與上主一同走進社區的福音使者。

 

 

 

與貧窮人同行並不容易

張勇傑、吳慧華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0/07/2017

(延伸閱讀)

 

要交出自己,這和跟隨耶穌一樣難……正正是令這類服侍未能繼續走下去的原因。其實除了協會外,有不少基督教機構曾提供類似的住屋服侍,當中包括:基督教榕樹頭之光教會及禧福協會。然而今天,因著不同的原因,她們所提供的服侍都無法繼續。

榕光「神愛之家」緊急援助宿舍

基督教榕樹頭之光教會(榕光)是一間服侍基層的機構,同時也是一間基層教會,事工的發展由榕樹頭的街頭佈道擴展至籠屋的探訪,服事的對象原先都以男人為主。

陳碧霞牧師在2000年察覺到中港婚姻下被遺棄的婦女和她們孩子的困境,所以向「世界傳道會那打素基金」申請資助,開展「神愛之家」緊急援助宿舍的事工,租用兩房一廳的單位,讓三個有危機的家庭免費入住。這些危機家庭通常是持雙程證的母親和單程證的子女,陳牧師會幫助那些小朋友申請政府資助,甚至擔任那些小朋友的監護人,待政府批出資助後,便透過相熟的地產經紀協助她們可免佣租住套房,遷出宿舍讓其他有需要的家庭入住。「神愛之家」在基金資助完結後,得到善心的商人支持繼續營運下去,更發展至兩個單位。但因經濟環境改變,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服務在2012年1月結束。在這11年的宿舍服務中,受惠家庭有234個,不少婦女及兒童亦因此認識信仰。榕光服務基層的使命仍然延續下去,不少居住在套房的家庭沒有洗衣機,榕光便在機構內添置洗衣機,免費供有需要的家庭使用。

陳牧師坦言榕光的能力有限,未能長期幫助有需要的家庭,機構能做到的就是在他們最困難的情況下,給他們一杯涼水──一個能暫時喘息的居住空間。這不止是機構的使命,亦是她做人的宗旨。居住新界偏遠村屋的陳牧師為方便工作,在深水埗租了一個套房,但她一星期只睡兩三個晚上,所以她便將單位分享出來,與一對基層母女同住,亦不與她們計較租金。陳牧師的生命,就如道成肉身的基督一樣,住在他們中間,與基層人士同行。

協會──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房屋,真不容易

多年前,一位弟兄看過「光房計劃」之後很有感動,聯絡了禧福,願意以便宜的租金把手上一個物業租給禧福,以幫助一些在居住上有問題的貧窮人。弟兄把單位劃分成多間房間,洗手間、廚房以及一個大廳,希望居住在這屋子的人可以有較大的空間使用,也可以彼此幫助。

當年入住這個單位的人主要是女性,包括新移民、精神病患者、以及露宿者等。禧福沒有定立特別的甄選條件,當時只按實際情況,視乎誰有需要,他們便被安排得以入住。至於租金方面,是按各人的薪金而定,薪金較高的便多交一點,沒有工作能力的便免租。

這樣的模式運行了一年,禧福最終還是把房屋歸還給弟兄,最主要的原因是,禧福發現,要持續這單位的運作,除了資源,人手非常重要──一個願意入住當中成為「家長」或舍監的人更非常重要。因為上述的房子住著不同背景的人,大家可以想像,住客之間的衝突一定非常之多,沒有一個合適的人去化解大家的衝突,住客的衝突只會愈演愈烈。

不過,禧福沒有停止過幫助貧窮人的心,如果有資源及在人手許可的情況之下,禧福仍然樂於為有需要的人解決居住的問題,有了上次的經驗,禧福之後會設立特定的服務對象,例如是邊青少女,又或是來自不同地方的難民。這樣,比較容易招攬到對這個群體有負擔的同工與他們共住,以解決他們的問題。

 

與不一樣的生命同行 需要不一樣的堅持

專訪服侍風塵女子的愛蓮事工

羅遠婷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08/07/2013

愛蓮事工始於1999年,機構起初以接觸街頭風塵女子為主,後來隨著一樓一鳳數量增多而將服侍焦點集中在她們身上。機構同工每星期會前往她們工作的地方作探訪,主要目的在於結識她們並了解其需要,而且亦會與她們成為朋友;日後待時機成熟後更會為她們介紹信仰。機構最終希望她們有日會脫離賣淫生涯,成為「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投身社會。
 
心懷憐憫 與風塵女子同行
事工負責人Alice表示這是一項從憐憫出發的事工,她會從風塵女子的需要著手。在生活上,風塵女子會遇上不同的需要及困難,Alice及其他義工均會盡力幫忙。如:協助合資格的風塵女子申請公屋、組織義工照顧她們的孩子及為他們補習、為她們開設英文學習班等。
 
然而,風塵女子所需要的除了是在實質上的東西外,心靈上亦同樣有著極大需要。「她們的內心其實十分孤單。她們住在狹小的劏房中,也在其中工作;她們整天都困在裡面,足不出戶。雖然隔鄰左右皆同樣是一樓一鳳,但並不會與她們說真心說話。」與Alice接觸過一段時間後,大家漸漸成為朋友,也願意向Alice透露心事。
 
「她們會與我傾一些較為深入的私人問題,如:曾有位女孩試過與她的同居男友發生爭執,她會跟我傾訴;亦試過有位曾吸毒的風塵女子,她的女兒因為藏毒而被捕,當她得知後,也請我陪伴她一起到警署。」
 
因此,Alice甚或機構義工會觸及到風塵女子的內心世界。除了與她們攀談外,Alice亦會向她們介紹信仰。曾試過有風塵女子接觸到信仰後決定轉行,再次投身社會。可是成功例子卻甚為罕有,也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除了與風塵女子建立個人關係外,機構亦會舉辦節期性的活動,如:聖誕派對,讓風塵女子參與,她們甚至可以帶同子女參加。然而,機構並不會透露參加者的身份,因而她們可以在當中放心享受。
 
困難重重 無阻使命實踐
然而這些年來,事工上充滿各種困難及挑戰,每每令同工感到疲倦及灰心。Alice及她的同工接觸過一些風塵女子,她們有時可能只是抱著「拎著數」的心態,只想Alice 在實質層面上幫到她們,因而對Alice的關心視而不見。風塵女子與同工屢屢在期望上出現落差,令她感到十分折磨。
 
此外,即使有時遇上有意脫離風塵女子生活的,也不代表服侍就此完結;相反,Alice需要與她們一起面對其他接踵而來的狀況。她們會隨即遇上就業問題,一方面收入會大不如前;另一方面,也並不是立即會有合適的工作機會。此外,居住問題也是她們需要面對的,當她們脫離一樓一行列後,也需要離開工作間兼作居所的劏房。
 
Alice表示:「若脫離了當風塵女子後,她們最適合從事美容。因此,希望會有從商的基督徒可以與我們合作,由他出資開設美容店,並負責營運;我們轉介一些人擔當員工。至於居住方面,以往曾有基督徒以低於市價的價錢把單位出租給她們。若有多些人可以這樣做的話,將會增強這些女子脫離賣淫生涯的決心。」
 
有些女子最後會重投賣淫生涯行列。「曾試過有女孩子已脫離風塵女子的生活,她已接受信仰,甚至參加過短宣。不過,當她回來後竟然重投原本的生活,實在感到難過。」另外,事工也因著一直未有已重良並且熱心的過來人加入,而令發展有所限制。
 
縱然如此,Alice深知推動她繼續前行的是上帝,唯有回到祂那裡才可重新得著力量。而且透過與其他同工一起禱告,上帝讓她明白到使命是從神而來的,神會看顧,著重的也不是成果。
 
勇敢面對性誘惑 以愛同行
形形色色的性文化不斷在社會充斥,而受著性誘惑影響的人也包括基督徒。「曾有一次義工出隊探訪,在一位風塵女子的門前看見一位男士。突然這男子的電話響起來,傳來的鈴聲竟是〈愛是不保留〉﹗此時大家面面相覷,十分尷尬。」
 
Alice相信在教會中有不少弟兄正在面對從性而來的掙扎,然而他們卻不敢宣之於口,原因在於沒有同行者支援,亦怕說出來後會被「審判」,「就算說了出來,別人也會以『犯罪』的眼光來看,而不是用愛去幫助。」 ,結果愈陷愈深。另一方面,牧者也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不懂如何回應受性誘惑困擾的弟兄。
 
然而,Alice強調兩者都需要有勇氣面對此問題,而作為牧者的更需要以愛與弟兄同行,陪伴他一起面對掙扎。至於其他弟兄姊妹亦同樣要以愛與正受到性困擾的弟兄同行,不要只一味批判。此外,教會亦可在性方面的問題多作了解,姊妹亦可考慮參與義工,服侍風塵女子;亦可考慮奉獻予機構,支持事工。
 
其實不只是弟兄,從性而來的誘惑影響到的更是所有人。愛蓮事工因此會每個月舉辦公開祈禱會,為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的性文化禱告。

 

公義之行.始於足下──14週年研討會

盧翠婷 、沈雅詩 | 明光社實習生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學生|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資源管理)
18/09/2011

相信沒有基督徒會否定「行公義,好憐憫」這個大使命,但究竟行公義是否只有一個模式?明光社作為政策倡議和公眾教育團體,踏入第14個年頭,將繼續關心社會,維護公義。而在本年7月8日晚上,我們更舉辦了「公義之行.始於足下」研討會,透過四位演講嘉賓,包括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大專部同工林錫章先生、禧福協會「愛蓮事工」傳道人蘇保恩姑娘、香港公平貿易動力總監趙善榮先生、以及香港西區浸信會主任牧師林海盛牧師,與在場近100名參加者,藉四個不同的主題,分享實踐公義時的不同進路和關注重點。

大專信徒弱勢行──林錫章先生

「一杯涼水」計劃不單為弱勢社群送上關懷,也是讓大學生關心社會、豐富生命的機會。
 
林錫章先生指出,不少大學生,包括當年的他,都不甚關心社會,認為社會與自己無關。因此,當大專生參加「一杯涼水」計劃,親身服侍弱勢社群時,他們面對不少挑戰,惟帶來挑戰的同時,此計劃也為大專生帶來反思。
 
「一杯涼水」計劃的實習學生曾往「天光墟」、「劏房」等地作探訪,也曾到正生書院,和正生學生一起生活。透過親身接觸和服侍弱勢社群,他們多了反思社會議題,尤其是貧窮、民生問題,也多了思考信仰問題,思量福音與麪包的關係。
 
這些經驗,豐富了學生的生命,也令他們成長。因此,林錫章強調,這種服侍是雙向的。
 
貧窮,是整個社會制度性的問題;弱勢社群,是被罪傷害的人,是被社會制度剝削的一群,但他們往往被社會誤解。當青年人能親身走進弱勢社群中,用心了解,他們才可消除對弱勢社群的無知、誤解。只有同行,才可互相了解、幫助。

被忽略的女性事工──蘇保恩姑娘

提起妓女,很多人都認為這個群體離自己很遠,惟蘇保恩姑娘指出,根據非正式統計,目前全港估計約有20萬名娼妓,換言之,你和我的身邊都可能隱藏了不少從事或參與賣淫活動的婦女。
 
蘇姑娘續稱,在這群風塵女子當中,新移民婦女為數不少。她慨嘆,很多時候,這些婦女縱然想付出勞力,但往往受到排擠和歧視,為著生存,她們才被迫走上這條路,因此作為香港人的我們,是否要負上責任?我們能夠置身事外嗎?
 
為了關懷一班妓女、吸毒者,以及心靈極度憂傷的女子,禧福協會在1999年正式展開了「愛蓮事工」,但蘇姑娘強調,禧福的立場是不認同娼妓是一種工作或行業,因為試問誰想下一代當娼呢?然而,機構明白當娼妓者是由於各種情況才作出這樣的選擇,因此事工亦以關顧她們的全人包括靈、魂、體三方面入手。
 
為幫助這班女孩子脫離困境,禧福近年積極開辦與零售業、服務業相關的英文班,盼望她們能有一技之長,最終可以自力更生。

推動工人得工價,是自找苦吃?──趙善榮先生

「工人得工價」這句說話,好像沒有爭議性,但其實在現實世界,很多角落的工人都得不到合理的工價,無法有尊嚴地生活。
 
趙善榮先生指出,造成這個局面有兩大原因,一是政府施政的不公義,二是來自大財團、大企業的壟斷。

他以農業為例,現在不少美洲、歐洲、加拿大等富裕國家,都給予農企業很多的補貼,這些企業有很大規模的生產量,本土市場吸納不盡,它們便以極低廉的價錢出售到貧窮國家,例如是加勒比海國家海地,這種傾銷方法令海地的農民難以競爭,無法維持生計。

另外,跨國企業的壟斷,也令自由市場的運作蕩然無存,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情況。趙善榮稱,就咖啡而言,五大跨國企業每年便購買世界市場上超過一半或以上的咖啡豆,惟當零售價格不斷飆升的同時,農民的收入卻沒有顯著增長,在最極端時,甚至連成本也無法收回!農民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於是又以不公義的手法欺壓童工、奴隸,造成惡性循環。

面對如斯境況,基督徒可以如何回應呢?趙善榮說,一方面,我們可以倡議貿易公義運動,另一方面,作為消費者,可以用消費行為去改變社會、改變世界。他鼓勵我們消費時要從倫理角度出發,買與不買,可以有更深層的考慮,而不應單循個人喜好,因為我們購買甚麼,可以對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堂會如何服侍社區──林海盛牧師

林海盛牧師指出教會有敬拜、團契、教導、服侍和傳福音五項重要功能,但「服侍」卻特別欠缺。因此,他請大家反思,究竟服侍是否就相等於傳福音。
 
林牧師認為,要服侍社區,教會必須先從神領受異象,同時也要有願意承擔使命的決心。繼而,於講壇教導,作異象分享,深化信息,另外,林牧師亦提醒牧者,當做社區工作時,隊工、資源的配合也十分重要,不可單打獨鬥,教會應尋找同區支援,要與區內不同的教會同行,藉此更了解社區的情況,知道如何在社區做社關。他以當年旺角行人專用區為例,講述當時如何與區內教會合作,兩條腿走路,邊傳福音邊做社關的工作。
 
無疑,教會要做社區工作並不容易,但林牧師認為,教會作為社區一員,其實可為社區多做一點事。他亦鼓勵傳道人和牧者以身教和言教,推動基督徒關心社區。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不公義時,作為基督徒應發聲,以心中的熱誠爭取公平。

總結

公義之行,始於足下;社關之路,也是始於足下。正如林牧師所言,要做社關,行動是重要的。是次聚會只是讓大家了解現時基督教部份社關工作的概況,並希望能透過四位講者的分享,讓教牧同工知道可如何去做社關,從而鼓勵大家踏出第一步,實踐基督的愛心。

禧福協會︰協助妓女變清蓮

11/07/2011

在1997年成立的禧福協會,目標明確,不單要叫窮人有福音可聽,並要靠主的能力,解開被壓制與被綑綁的人,當中包括了妓女。而為著這班被困於「火坑」的女子,禧福還開展了「愛蓮」事工。
 
現今社會對妓女的看法可謂南轅北轍,有人過份包容,亦有人充滿敵意,惟「愛蓮」事工負責人蘇保恩姑娘表示,禧福對妓女的立場很清晰︰「我們不認同她的行為,但卻接納她這個人。正如耶穌不定行淫婦人罪的同時,也勸她不要再犯。所以我們相信應以恩典為先,但亦不能失卻真理。」
 
禧福關心這個群體的全人需要,甚至是整個家庭的需要。「其實她們都是平常人,只是性方面接觸得比較多。這班女子背後各有不同的故事,但共通點是她們多有吸毒習慣,大部份也來自單親家庭,也有很多是新來港人士。」
 
蘇姑娘說,外展同工每星期會到妓女招攬生意及休息的地方接觸她們,和她們「做朋友」,建立關係。繼而協助她們處理情緒問題、戒毒問題,以及解決實際生活(包括工作、住宿等)問題,當然亦會向她們傳福音。
 
在這個色情氾濫的年代,蘇姑娘坦言「愛蓮」事工面對不少挑戰,而且成效非一時三刻可以看得見。「雖然困難,但我們相信仍是要去做,因為她們都是神所愛的,她們很需要神的觸摸和醫治。」
 
電話︰3583 9320      網址︰http://www.jubileehk.org/ministries/ailian.html
 

走入人群 涼水傳情

沈雅詩 | 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資源管理)
15/05/2011

眼見本港貧富懸殊問題日益嚴重,不少基督教團體都積極走到最前線,透過實際的扶貧工作和關懷行動,為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弱勢社群送上一杯涼水。今期《燭光網絡》走訪了四間致力服務基層的福音機構,包括禧福協會(下稱禧福)、新福事工協會(下稱新福)、城市睦福團契(下稱睦福)和工業福音團契(下稱工福),了解她們的事工發展。

禧福︰給他們吃、給他們喝

雖說香港是富裕社會,但事實上,每天仍有不少人身陷三餐不繼的困境,對這班人來說,給他們吃、給他們喝,讓他們「填飽肚皮」,就是最實質的幫助。「其實無論是教關(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的愛心糧倉,抑或是禧福自己本身的食物倉、『耶穌愛心飯』的派飯服侍等,都是在回應貧窮人肚皮上的需要。」禧福基層事工部主任丁愛娣說。

2009年在教關的統籌下,禧福夥拍新福、睦福和工福,一起推動本港教會成立「愛心糧倉」,目前已有43間堂會參與;而禧福自設的食物倉亦同時投入服務,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糧食短缺的貧窮人。

禧福食物倉的主要服務對象為非綜援人士,每位合資格受助人最多可獲發六個星期的食物;教關愛心糧倉的服務對象則較廣泛,同時涵蓋綜援人士,而每位合資格受助人最多可獲發三個月的食物。

另外,自2008年年底開始,禧福每個周日下午都會在廣東道街市,向該區的貧困街坊,例如拾荒者、露宿者、獨居長者等,派出超過100個飯盒,傳遞耶穌基督的愛。

食物市場被壟斷

丁姑娘慨嘆,因為經營糧倉,令她深深感受到香港食物市場被大商家壟斷的不公義情況,小商戶既被打壓,升斗市民便被迫捱貴貨。「現在的食物真的漲價得很厲害,我們入貨,一年也加了三次價,大型超市又本著賺到盡的心態去做生意,可想而知,基層市民的生活是何等艱難。」

為此,禧福打算今年5月在會址內經營一個名為「麥穗館」的小攤檔,期望以最低廉的價錢,為市民提供糧油食品及生活必需品,減輕他們的負擔。但她不諱言,「麥穗館」要尋找貨源也不容易,暫時仍是「摸著石頭過河」。「主要是供應商怕得罪大型超市而不敢貿然供貨給我們,而我們亦無法到中國、越南等地取貨,因為運輸成本太高,因此,開業初期,『麥穗館』的貨品選擇或許不會太多,只有米、油、衣服、鞋履等物品出售,但我們希望做到的,是讓街坊買得開心、買得有尊嚴。」

新福︰給他魚,不如教他釣魚

在扶貧的工作上,新福除派發米糧外,也舉辦很多培訓課程,近年又朝社會企業方向積極發展,為的是要幫助弱勢社群自力更生。

主力服務新來港群體的新福,其總幹事梁友東牧師指出,新來港人士多來自基層家庭,當中又以婦女為主,她們面對不少就業困難。「這些婦女,本身學歷不高,又沒有甚麼技能,加上廣東話未必說得太好,一般很難找工作,即使找到,也是一些工時十分長的工種,例如清潔工、酒樓洗碗等,令她們難以照顧家庭,因而衍生更多問題。」

新福新來港社區及資源中心事工幹事林明真傳道補充,新來港婦女的家庭組合通常較為複雜,很多都是中港婚姻、老夫少妻,他們夫妻關係並不和諧,甚至該機構有一半的會員也來自單親家庭。作為單親媽媽,這些婦女委實難以長時間在外工作,惟鑒於她們居港年期不足七年,不符合領取綜援金的資格,以致經濟壓力大之餘,無助感亦很大。

拓展社企  鼓勵就業

有見及此,新福一方面舉辦很多裝備課程,例如廣東話班、英文班、電腦班等,冀提升新來港婦女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機構也積極為她們開拓就業機會,其中包括製作絲網手工藝品。

新福推廣發展主任陳鳳儀透露,在過去兩年的母親節,新福皆推出「康乃馨行動」,行動理念是要幫助一群家庭經濟有需要,但因著要照顧子女而無法外出工作的新來港婦女,讓她們能留在家中製作康乃馨絲網花來賺取收入,幫補家計。婦女們每製作一枝絲網花,便可賺取九元,而新福收集到這些絲網花後會作義賣,收益撥捐該機構作推動服侍新來港及貧窮人士用途。在未來,機構亦會培訓婦女製作更多絲網手工藝品,並透過社企的模式銷售。

另外,新福在2006年初亦在粉嶺創立「創姿園」有機農莊及倡導公平貿易的「自力更生社」,為北區新來港婦女及隱蔽青年提供另類就業出路,幫助他們踏足社會,從而提升個人自信心及自我價值。

「農莊約有100塊田地,我們實施土地認可計劃,由婦女和年青人協助認領者打理,新福會按個別情況給予工資或生活津貼;另外,新福亦與國內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戶合作,購入他們的花茶及手工藝品,再透過『自力更生社』的婦女在港作後期加工、推廣及銷售,達到助人自助的雙贏局面。」新福生命導向中心項目發展主任古施斌說。

 睦福︰搵工加油站

「綜援養懶人!」這是不少人對綜援受助人的看法。然而,睦福副總幹事劉旭東看到的,卻是另一幅圖畫。

扎根於基層地區,包括在屯門設有辦事處的睦福,經常接觸到一班渴望自力更生的綜援受助人,可惜他們連求職面試的交通費也無沒有,亦有些個案雖獲僱主聘用,但就因為無法應付首個月上班的「成本」,最終唯有打退堂鼓。

劉旭東說︰「以我們服侍的屯門區為例,往來市區的車資十分昂貴,對一些只是靠領取1,890元綜援標準金額的單身人士來說,實在很難起動。雖然政府也有求職和在職交通津貼,但都要申請人先行墊支,根本是遠水不能救近火,加上申請手續繁複,要遞交很多證明文件,往往嚇怕不少待業者,因而不願意去申請。」

借八達通卡  助支付車費

為此,睦福透過轄下「搵工加油站」計劃,向有經濟困難但有意尋找工作的人士,即時發放交通津貼。睦福項目幹事丘思敏表示︰「我們會提供一張八達通卡給申請人,每次按實際需要增值,讓他有足夠的車費去求職。如果申請人真的能夠成功找到工作,我們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協助他支付首個月的上班車資。」

劉旭東強調,睦福是本著寬鬆、信任的態度去處理每宗個案,只要求受助人提供簡單的資料,例如求職公司的地址、接見人的聯絡電話等,機構便會借出八達通卡,期望透過一個彈性和靈活的撥款機制,可以即時回應到貧窮人的需要。

雖然丘思敏也承認,不時會遇到一些不誠實的受助人,例如擅自把原意用來支付交通費的八達通卡拿去購買食物、香煙,甚至是「一借無回頭」!但她指出,機構暫時無意改變現行的審批機制。「畢竟違規的只佔少數,反而,我們看到這個計劃,真的幫到不少人成功重投就業市場,成效令人鼓舞。」
 

工福︰給你一個溫暖的家

這日,工福拓展主任江紹祥聯同拓展幹事楊耀榮,拿著盛載米粉、蝦子麵、餅乾、罐頭等食物的福袋,又再來到旺角,探望獨居於唐樓的簡婆婆。

「近來精神不太好,眼睛又愈來愈看不清,所以不敢到處去,但整天呆在家真的很悶,幸好你們來探望我。」85歲的簡婆婆喜孜孜地說。

簡婆婆身體很差,她患有甲狀腺疾病,經常四肢乏力,需要長期服藥;視力則因黃斑點病變和白內障受損;另外,簡婆婆早年曾罹患腸癌,手術後需要佩戴造口袋。由於年老又缺乏經濟能力,簡婆婆晚年依靠綜援金過活。

她表示︰「綜援金七除八扣之後,所剩無幾,像前陣子,天氣很冷,我想要一部暖爐,但也沒能力買,之前浴室的花灑又爛了,我也不懂得怎樣處理,最後也是工福派義工來幫助我。」

家居支援  傳揚福音

楊耀榮表示,深水埗、大角咀、旺角一帶的舊區,有不少像簡婆婆一樣的獨居長者,他們居住環境惡劣,又缺乏支援,很需要社會人士的幫助。
 
作為前線的扶貧機構,工福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像這日探訪簡婆婆,兩位同工除與她閒話家常外,更分享福音信息,把平安帶給這位孤苦的長者。
 
江紹祥稱︰「工福推行的『鄰舍支援計劃』,是連結各區教會網絡一起做的,無論是祝福探訪、家居維修、家居清潔服務等,都是本著『分享.愛』的精神,一方面幫助弱老建立一個安全舒適的居所,同時亦把耶穌基督的愛帶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