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是一種情感上的療癒
最近有受人尊敬的牧師突然離世,在社交平台上各方友好及信徒不斷表達對他的懷念和欣賞,以及從他身上看到的種種見證和榜樣,回應的真摯和踴躍是近年少見的。當然令人遺憾的是有關他的喪禮及追思會引起了家屬和教會之間的爭拗,作為不是該教會會眾的第三者,看到亦覺得傷感,由於不了解內情,不宜作任何評論,不過,倒想藉此再去反思可以如何表達對離世者的懷念,以及為何要讓認識和欣賞離世者的所有人都可以好好的表達他們的哀思和感受。
首先,如何安排喪禮當然是以家屬和死者的意願為最重要的依歸,若離世者生前沒有清晰留下任何明確的指示,最後當然是由家屬決定,究竟是只限至愛親朋、還是各方友好、甚至來者不拒,則由家屬按他們的共識來決定,因為有時家屬之間亦會因為喪禮的儀式、規模和費用等問題吵個不停,遇上各人都堅持己見或者當中有些成員比較執著,再加上喪親之痛,情緒大受困擾的話,許多時根本有理說不清,爭吵可能沒完沒了,要找一個大家都信任的人去調停殊不容易。若然家屬最後有共識只想低調處理喪禮,只限家屬及親友參與的話,其他人縱然很想見死者最後一面、親身送他最後一程亦只能尊重。
不過,無法親身出席所尊重或敬愛的人的喪禮,對一些人來說的確會有失落和遺憾的感覺,好像無法向死者及其家屬表達最後的致意和關心,其實喪禮或追思會要紓解的並不只是至愛親朋的傷痛,也包括其他認識死者的人的傷痛,對於一個牧者來說,當然包括他多年以來所牧養的弟兄姊妹;一起為天國事工打拼的同工;在不同的事奉崗位之中曾經合作的伙伴;以至一些因為牧者的言論和行動被激勵和安慰的信徒和市民。其實當一個牧者關心社會公義的問題,關心不同的弱勢群體,並且願意在政府和市民大眾面前仗義執言,他自然也會是一個公眾人物。作為牧者、就如教師和社工一樣,受過他的關心和教導的人一定不少,在他所服事的人當中亦有無數的回憶,因此,他的離世已經不是純粹個人的或家庭的事,而是與許多人或多或少有關的事。
牧養是人的工作,人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一份情,就如一些畢生致力教育的校長和老師一樣,由於他們桃李滿門,一生所教過的學生無數,而當中曾得到鼓勵和啟發,甚至終身受益的亦可能不少,當他們離世之後,想表達哀思、表達敬意;想與其他有相同感受的人一起傾吐心事、懷緬過去美好的時光; 甚至想相擁流淚的也會有不少。另一方面,在一些基督教機構,同工之間日夕相處,比起與家人和教會團友相處的時間更長,當一些事奉多年或已榮休的總幹事或資深同工離世,曾與他一起並肩同行的戰友和受過他服事的群體,喪禮或追思會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表達感受的機會,有時若連向所關心和尊敬的人告別、表達敬意的機會也沒有,心中只會留下說不出的遺憾。當社會上出現不幸的悲劇,如斬人事件、大型車禍等,不少雖然與死者不認識的市民也會到場獻花,大家不會亦不應阻止,因為人間有情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過去曾經參加一些牧者和機構同工的喪禮和追思會,當中聽到不少感人的分享,亦看到不少人忍不住淚流滿面,其實追思離世者,不單是對離世者的敬意,也是讓參與追思的人可以抒發情緒,以及透過互相分享和分擔,療癒大家傷痛的一個好機會,因為生離死別的傷痛若果被壓抑,只會有害無益,而公開的悼念和私下的懷念畢竟是有分別的。追思會主要不是為了歌功頌德或例行公事,亦毋須搞得像個計劃周詳的大型聚會,其實,只要能夠讓大家表達哀思,回味與離世者在他一生不同階段相遇相知,受他的言行所感動和激勵的零碎場面就已經足夠。
信主愈久,我已愈來愈少出席婚禮,但卻會盡量抽空出席教會弟兄姊妹及他們家人的喪禮,參與喪禮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服事,能夠與哀哭的人同哭,並且聆聽不同的人生平的故事,其實也是讓自己好好反思人生的機會,在不同的追思會中,深深感受到最觸動參與者的不是甚麼豐功偉業,而是人與人之間難忘的關係,被祝福、被關心、被扶持的經歷,畢竟關係才是最真實、令人終身懷念的事。最後,相信對於一個一直看重人的尊貴和價值的牧者來說,有關他的後事的任何決定,最重要的是讓所有關心他、愛護他,以及他關心、他愛護的人都可以適當地抒發他們的哀傷,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引起紛爭、攻擊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