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最重要的 早已在身邊

余啟濤   |   明光社活動助理
20/03/2014
現今大部份年青人常哼著的流行曲,大都是情歌。筆者偶爾聽到一些不是情歌的流行曲,便很容易留下深刻印象。一年前,聽過一首頗特別的作品,由香港歌手周柏豪演繹的《無力挽回》。歌手透過歌詞道出對親人離世的傷痛之情,如何在當中重新振作外,亦藉此鼓勵聽眾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的人。

要做到珍惜眼前人,談何容易。我們知道「父母恩,勝萬金」,唱出來總是簡單,跟別人說自己要愛父母也不太難,但實際上卻很少跟父母說一句「多謝」;至於「我愛你」,在雙親面前總是像禁語一樣,開不了口。父母對家庭的付出,常被視為「奉旨」;對晚輩的關心,可能換來「你很煩」的埋怨,長者們可能聽得更多。或許就是這種「恃熟賣熟、無所謂」的態度,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有還無。身邊的人能夠活在當下,好像是理所當然,因而失去感恩之心,完全忘記不少歷史和身邊的例子都提醒我們生命無常,直到失去的一刻,才慨嘆無力挽回,深陷於悔疚當中。
 
有人想在世多活一刻,可惜時間不饒人;有人擁有美好前途,偏偏選擇放棄生命。每星期都總有一兩則年青人自殺的報道,諷刺的是當中不乏品學兼優的大好青年。生命總有經過死蔭幽谷的時候,走路總有跌倒的一刻,這不是某些人獨有的經歷。然而,自行了結,不只破壞生命,身邊的人同樣受到牽連,正因為生命是連結在一起,沒有人能獨善其身。在朱德庸漫畫《我從11樓跳下》中,主角在空中墮下的一剎,在每層樓中看見親友的遭遇,才驚覺自己不是想像中那樣差。
 
輕生,往往是一時衝動,卻沒有後悔的餘地。何不換個角度,把「只有半杯水」看為「還有半杯水」,
為所擁有的而感恩?
 
若果你為已經失去的,只沉淪在哀悼懷緬當中而不肯前進的話,請學習珍惜還擁有的,「從今開始不讓憾事循環」;若然你覺得已經到了盡頭,請看看父母、良朋,或一些上帝放在你身邊卻被眼前難處遮蔽了的關係,其實出口一直存在,正等待你包紮傷口後重新出發。

相關文章

地獄是……?!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9/12/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誰能料到「地獄」竟成為全城熱門話題!電影《破.地獄》不僅在東方小島突破過億票房,在西方的大島也是爆滿全場,成為一眾同鄉討論的熱話。

片中老師傅對「祖師爺」的盲從:行業「傳男不傳女」、「女人是污糟邋遢」、「女性內衣不能與道袍同放」……他從沒有為這些習俗問過「點解」,只是一直的依循,導致與女兒產生極深的芥蒂。不求甚解的信仰,是否仍值得相信?實在是耐人尋味,值得思考。

「地獄」真的能被打破嗎?從來沒有已死的人,回來告訴生者這種做法是否「有效」。但活在世上的人,要面對的痛苦、悲傷和悔疚,卻往往能夠透過一些儀式(或一場show)而得到紓解。

觀眾看到劇中人複雜的情感,當中有失去孩子母親的堅執、別了摯愛伴侶的不捨、缺乏父親肯定女兒的埋怨、甚或準父親想逃避承擔生命責任。這些情感展現的現實,就是對所愛的人難捨難離、對愛這回事難以言說、對愛沒有把握、難以與相遇相知同行,無法享受人生在世的旅程。

似乎需要破的「地獄」大概就是缺乏或漠視「愛」的現世。

劇中稍稍能突破「地獄」的人,似乎就是那位既是父親,也是哥哥的喃嘸師傅,他因著愛兒子而作出了取捨。雖然因著劇情需要,他往往表現得較為自私,但他似乎是那個最能體會,亦最能體現關愛的人。

不懂愛或不懂表達愛的社會,缺乏同情和憐憫的世界,與「地獄」無異。真的要「破」的話,大概就是把冷漠、懼怕、虛假的面具拿下,才能有所解脫。老師傅給女兒的信,豈不是徹底把面具拿掉?可惜,已帶著死別的遺憾!

請珍惜活著仍能表達愛的機會,「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壹四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