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及倫理教育資源中心開幕禮
成立「生命及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異象分享會
明光社作為一個關注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的機構,一直以來透過教育、行動及研究出版等工作,抗衡不良傳媒的污染,推動正面的社會風氣,幫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品德。本社同工去年到學校及教會為教師、家長及學生主領聚會超過400次,亦先後為中小學教師舉辦9個賭博防治教育課程及3次性教育教師講座,藉此推動學校和教會的德育及性教育工作。
明光社將於2005年1月遷往新辦公室,同時成立「生命及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提倡著重倫理價值反思的生命教育,為教師、社工、青少年工作者與教牧同工提供教學資源上的支援,齊心為下一代的心靈健康與生命質素努力。資源中心的重點會集中在傳媒文化、性文化、同性戀、社會倫理等議題上。
本社謹定於2005年1月31日及2月1日( 星期一、二)上午十時半至中午十二時半舉辦「生命及倫理教育資源中心」之異象分享會,誠邀各教會的教牧同工,以及機構主管出席,與大家分享一些我們關注的社會問題以及教會群體的回應策略分析,並聽取大家的寶貴意見,探討互相支援的方法。地點:九龍長沙灣道833號長沙灣廣場第二期502室(荔枝角地鐵站A出口)
羅太為生命及倫理教育資源中心致辭
羅太與各董事主持開幕儀式
明光社董事致送紀念品予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 羅范椒芬女士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 羅范椒芬女士
細心聆聽各嘉賓對生命及倫理教育的意見
各嘉賓積極發言,場面熱鬧
研討會後各嘉賓一同用膳
當日招待處情況
資源中心展示展板
資源中心展示展板
資源中心有超過1000本藏書
資源中心的培訓中心最多可容納100人
資源中心有過去兩年的分類剪報
明光社董事會主席樓曾瑞校長講辭
倫理是生命教育的基礎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女士、各位嘉賓,歡迎大家今日出席我們資源中心的開幕禮暨研討會。
「潮流興D乜?」──生命教育!
過去幾年由於多宗的社會和家庭慘劇,令香港人越來越意識到生命的可貴,於是出現了不同的運動,呼籲大家要珍惜生命;關心身邊的人;以及成為別人的守望天使等等。此外,傳媒亦開設了有關生命教育的專欄,而一些學校亦加入了相關的課題,這種百花齊放的現象,實在是一件好事,讓一向只著重經濟和短線利益的香港人有一個好的反省機會。
生命教育究竟應該包括什麼內容?這是一個很容易也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生命教育就是有關生命意義和目標的教育,但差不多日常所有的事都與生命的不同範疇有關,因此,什麼教育也可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份。
一直以來,明光社都關注香港社會,特別是下一代的生命質素和心靈健康,我們所致力推行的傳媒教育、性教育和賭博防治教育皆與此有關,而這些教育亦針對香港教育一直所忽略的倫理教育。我們深信很多社會問題的產生是源自我們的價值觀出現了問題,而價值觀的基礎是一個倫理的問題,而不單是知識的問題。
我們好高興教統局亦都越來越重視加強學生的品格教育,就好似羅太在她最新一封給青少年的信《為學與做人》中提到:「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培養應用、創新、協作、反思的能力,建立自信,養成正面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更形重要。」我們相信教育改革當中提到的「終身學習、全人發展」,其實為生命及倫理教育提供了好大的發展空間。
為了使這種精神能夠進一步推展,因此,在2005年1月,明光社趁著搬遷的機會,成立了「生命及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目的就是要提倡著重倫理價值反思的生命教育,而我們特別關注的範疇,包括傳媒、性文化、賭博、公民社會及家庭倫理等。
資源中心將透過蒐集相關課題的剪報、書籍、教材套及影音資料;支援要研究及講授這些課題的學生、老師、教牧及青少年工作者。此外,亦歡迎50人以下的團體參觀,本社可以安排一至兩小時的相關講座及工作坊,以實踐全方位的通識教育。另一方面,亦會為教師、社工、家長、教牧和信徒開辦不同的課程和講座,大力推動生命及倫理教育。
今日我們主要邀請了一些來自教育、社工、傳媒及宗教界經常有機會合作的伙伴出席,希望將來大家能夠更加關心和支持我們的工作。多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蒞臨,你們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鼓勵,希望我們的共同努力,能夠令香港下一代的生命更加充實和精彩!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教育資源中心」開幕禮暨研討會內容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教育資源中心」開幕禮暨研討會,邀得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女士擔任主禮,亦有來自教育界、社工界、宗教界的合作伙伴,以及多位與明光社工作有關的政府部門代表出席,超過50位嘉賓一同就如何推行「生命及倫理教育」的課題熱烈討論,並提出很多寶貴的意見。
開幕禮首先分別由明光社董事會主席樓曾瑞校長及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女士致辭,然後由主席樓曾瑞校長、副主席梁林天慧女士及總幹事蔡志森先生陪同羅太主持一個簡單的開幕儀式,象徵明光社的「生命及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正式成立。
緊接著的研討會首先由明光社董事會副主席梁林天慧女士為「生命教育」作簡單的介紹。梁太認為,生命教育與情意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加強公民意識和價值判斷能力,更新自己生命的質素。
梁太指出,培養生命的能力,包括經歷學習,看重別人的感受,懂得易地而處,又可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能夠以多角度思考,容忍不同意見,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處理衝突,才能在人生中作出正確的決定,過一個有使命感,有方向的人生。
至於時下經常強調的情緒智商(EQ),梁太認為我們不能著重單一智商,若生命教育只看重EQ,那只會培養一些向人靠攏而沒有自我的人。生命教育的重點應投放在培養出具獨立思考,及道德勇氣的新一代
梁太最後指出,有很多外國研究指出,在社會、教育及其他服務中結合生命教育和適當反思的理念,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生命教育的最終價值,就是使下一代在愛中成長,使人的生命有價值,培養出對別人更正面的欣賞文化。
研討會中各個參與的機構代表亦就各個話題提出不同意見。工業福音團契副總幹事潘仁智先生指出,在生命教育中,有「家校合作」的理念和措施,但在問題賭徒及基層家庭中推展卻並不成功。他以現時在傳播媒體播放的賭博廣告為例,向大眾投射投注六合彩就會發達的訊息,忽略成功需要靠個人的努力。他亦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生活迫人,家長飽受壓力,若沒有適合的宣洩渠道,後果就可能是發洩在孩子身上,令推動「欣賞文化」十分困難。
新福事工協會總幹事李健華牧師指出,新來港人士從80年代開始,已增加至現在的100萬人。很多基層家長,每日辛勞工作也只得兩餐溫飽,根本毫無心力教導兒女,結果便將孩子「交給」學校,甚至是電視機。而那些長期失業的家長更可能連自己的情緒也不能控制,枉論「家校合作」或是「生命教育」。
李牧師建議,學校須要特別關注這批新來港的學生,在校內推行欣賞文化。但他擔心,有些學校的老師和員工並不團結,彼此競爭,也沒有安全感,在這樣的環境下,又如何造就欣賞文化?
明光社董事,康貴華精神科醫生則指出,其實很多老師備受精神困擾,他們全是認真、有理想、每天辛勞工作的老師,可惜,再現時的教改政策下,他們卻要面對失去教席的壓力,為「保住飯碗」,被迫做很多非教學的工作,令老師疲於奔命!
他指出,其實一個人的Critical mind並不是一時三刻就可訓練出來。要培育「生命」,老師本身的水準和心理質素也很重要。他希望教統局多些了解老師的壓力和難阻。
時代論壇社長李錦洪先生指出,現時香港社會很容易就一些議題作出激烈的爭論,容易使社會變得悲觀!他認為香港的教育制度是一個不錯的資本主義教育,但卻過份強調功能性,教育背後也要有核心價值,這才能推動教育的功能性。
他亦指出,現時的教育制度,缺乏橫向發展和整合發揮,須要改善和改良。在現有的制度下,他認為要小心衡量「生命教育」本身的價值,因為「生命教育」並不能靠「計分數」而被量化,相反是教育整合的必要因素。
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青年中心主任鄭景鴻博士指出,生命倫理教育的目的,就是努力改正扭曲的、物質性的和功利性的社會價值觀。可是,現時政府的青年政策是分散的,沒有統一的方向。他以自身的經驗引證,稱一位青年員工在社區中心工作時犯錯,非但沒有自我反省,反而到勞工處投訴,更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結果被審查的反而是社區中心的職員!他指出在推動幫助青少年的政策時,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有可能會影響青年人的價值觀。
監察賭風聯盟召集人黃克廉先生指出,在學生推行輔導工作,目的是帶給學生希望。他以輔導吸煙同學的經驗為例,指很多吸煙的同學本身根本知道吸煙的害處,但問題是同學本身根本對自己不存希望。生命教育的意義,就是要給他們希望,讓他們珍惜生命和上進。
他以「海星故事」來比喻現時努力推行的通識教育和生命教育:「救是救了不少海星,但社會的海浪一沖,又有更多的海星被衝回地面」。他以資訊科技教育為例,在教統局大力推動下,大部份同學每日上網時間比全日學習的時間還要多。可惜,大部分同學上網主要不是學習或做功課,而是盜版下載、參與賭博、看色情網頁、玩網上遊戲等。這與教育當局原先推動的目標背道而馳。
他亦指出,政府並不著重倫理教育,就以賭博為例,政府高官提出要將道德與理智分開,而早前在大嶼山興建賭場的爭議中,竟然提出「傷害外地人,沒有問題」的價值觀!這樣的社會大氣候,要推行生命教育,根本不可能。「很多老師也反映:生命倫理教育,好容易教,好難收效!」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女士指出,現時社會面對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時三刻便可解決。她鼓勵社會各界能像「明光」一樣,走向正面討論和合作,要放下「我們就是最權威」的價值觀,前線機構和政府當局要彼此了解,共同為下一代培養出抗逆力,給予老師希望,讓欠缺方向的下一代重新站起來。
她特別強調,機構和政府當局應互相配合、合作,而不是互相推諉。她認為發現問題不難,重要是解決和提供方向。她希望各人做好本份,致力幫助身邊的社群,為社會凝聚更大的力量。
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召集人林強先生則從傳媒教育中看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青少年很容易吸收傳媒的負面資訊和訊息。他期望教育改革有助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但要辦好生命教育,需要政府的政策配合。他冀望將傳媒教育歸入通識教育內,以培養學生正確的辨別力和價值觀。
臨床心理學家陳國平博士則提出幾個生命教育的重點供大家討論。他指出,要在和諧中相處和處事,就要先聽別人說話,否則便會變成對抗,分散大家的注意力,阻慢解決問題。陳博士提出的要點如下:
1) 要多聽,多了解;
2) 別人提出的意見並不是全對的,但我們應藉聆聽學會欣賞別人;
3) 以身作則,學習聆聽:不論是政府官員、老師、甚或是教牧同工,他們只著重表達自己,忽略聆聽別人的需要。
金巴崙長老會耀道堂洪小琪小姐指出在學校推動「欣賞文化」所遇到的阻力,學校其實已很努力,但傳媒可以作出很大的破壞。她指出,因為學校很努力吸納和幫助能力較弱的同學(當時是受到政府當局的嘉許和傳媒的欣賞),卻因為學習評估成績報告「低於標準(Under average)」,傳媒大肆負面報導,大大打擊了學校的聲譽和士氣。
浸會大學宗哲系副教授江丕盛博士提出,我們本身究竟有沒有生命,有沒有價值?他認為,若前線青少年工作者知道方向,當然可以像羅太所指,在自己的領域做好,落手幫助身邊的社群,凝聚力量。但面對現時社會的問題及負面文化,單憑宗教界、教育界和社會服務界的努力,可收回多大的效果?因此,推動生命及倫理教育還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李月蓮博士則對如何推行生命倫理教育提出意見。她認為老師要掌握教育的「關鍵時刻(Critical moment)」,掌握大事件,如南亞海嘯中人性光輝與愛心的發揮、運用正面訊息,處理逆境,或是田亮事件等。她指出,在推動生命教育中,傳媒教育可佔一個重要的地位,因為青少年容易掌握傳媒資訊。傳媒教育與生命教育結合可以是未來的一大方向。
屯門崇真書院張文彪校長指出,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其實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亦是社會的縮影。學校無力改變整個社會的歪風,令學校時常停留在失望的處境中,但在學校這個小社會裡,老師作為模範,對學生作出改變是做得到的。他指出:
1) 要先給予老師反思自己生命的機會;
2) 減少老師不必要的工作,因為很多時這些工作既沒有成果,對學生亦無果效;
3) 強化老師的生命,如宣揚學校的「陽光故事」,給予老師期望和互相欣賞的文化;
4) 讓老師有機會成為學生的模範,參與和肯定學生的生命。
教統局總課程發展主任(德育及公民教育)張永雄先生指出,在推行生命教育和品格教育方面,教統局和其他相關部門其實已下了不少苦功。在德育及公民教育課改理念已清楚指出,要培育學生個人及群性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五種價值觀和態度,分別是: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分認同和承擔精神。他盼望政府當局和前線工作者能衷成合作,而不是互數不是。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最後作了簡短的總結,稱前線機構和政府當局應有更多接觸和合作,縱使我們不能完全改變大環境,但也可一同努力,逐步使環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