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功課量超標?

13/08/2025

小學功課|研究揭僅四成小學採教育局指引 多個年級家課時限超標

  (香港01.2025年7月28日)

政府在2024年公佈了一份《小學教育課程指引(2024)》,有意透過制定結構化的家課指引,減輕學業壓力以及促進學生福祉。立法會議員狄志遠於7月25日公佈了一項後續跟進調查及研究,發現全港僅44.34%的小學在課業政策上有採納該份指引。有關研究以四項關鍵內容量度家課政策的成效,包括:功課量、家課時數、分層作業設計以及「無家課日」安排情況,在家課政策進行了調適的學校中有47.4%作出了實質改革,當中只有4.2%的學校有實施「無家課日」。研究又發現,根據學校網站的資料,小一至小二學生家課時限平均為30至60分鐘,小三至小四則為45至75分鐘,時間大幅超出研究報告援引學界建議標準的10至30分鐘及30至60分鐘。

隨著學生的數目愈來愈少,不少學校都面臨「殺校」危機,為了正視收生不足的問題,學校自然想要盡力提升學校表現以及其banding,而提升學校表現的方法或許就是推進學生的學習,因此面對教育局的指引亦未必想要執行。加上客觀而言,政府又未能提供更專業的意見和具體方式予學校,導致整份指引無法帶出應有的結果。無論如何,教育從來都是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而不是為學校banding服務,學生在學習知識之餘,理應有適當的休息,否則學生只會因為學業壓力而討厭上學,過往已有不少案件顯示一些學生疑因不敵壓力而選擇自殺。

信仰反思
如何才算是一位好的校長?不同持份者對一位校長是好是壞有不同的定義或標準。老師或許認為一位校長可以公平地處理同事之間的衝突便為之好,家長或許認為一位校長能夠保持良好的校風便為之好。那麼,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又是如何呢?其實從學生的角度,一位好的校長不是只管訂立規矩及學習目標,而是願意與學生溝通,聆聽他們的需求,耐心地教導他們,容許他們犯錯,並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及成長。

此外,如何才算是一位好的信徒?不同持份者對一位信徒是好是壞,同樣有不同的定義或標準。主日學老師或許認為信徒從不缺席,勤力讀經便為之好,牧者或許認為信徒熱心事奉,事事以教會這個「家」為重的信徒便為之好。那麼,從神的角度來看,又是如何呢?一位好的信徒,正如聖經中所提到,是願意盡上一切的努力去愛神的人,勤力如馬大的人固然是神所欣賞的,但如果像馬利亞,願意貼近神聆聽祂說話,或如大衛一般,全然尋求祂並依靠祂,相信都是神眼中的瞳人。地上任何一位好校長都無法與神的好相比,雖然聖經確實定下了不少規矩,但神比任何人都更常打破常規,祂更願意給人無數次回轉的機會和成長的空間。因此信徒毋須時時刻刻與其他敬虔人比較,以他們達到的標準去批判自己不夠好,信徒只管坦然地與神互動便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