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崇拜的再思

21/04/2022

牧者指疫苗通行證欠彈性 準則不明 教會有別其他宗教場所 政府不應一刀切

  (時代論壇.14-4-2022)

疫情緩和,市面熱鬧得有點令人憂慮,市民很明顯都有嚴重的抗疫疲勞,這亦是大家最需要更謹慎的時候,抗疫措施是很需要市民認同和支持,才能有效落實和發揮應有的效果的,正如大家明白戴口罩的重要性時,便會積極支持,快測有效便會樂意參與,了解疫苗可以防重症和減低死亡率便會主動打針,惟有市民信任政府的決策是有科學理據、合理和對症下藥的,才會有更大的動力去跟從。若果除下口罩有較高的傳播風險,便應限制市民在公眾場所如非必要不可除下口罩。至於疫苗通行證和安心出行的追蹤功能,只應在疫情仍然嚴峻,政府的確會按此途徑追蹤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才有意義,否則難以服眾。政府必須清楚解釋為何絕大部份只有會友才參與聚會的中小型教會,要像絕大部份到訪者都是公眾人士的大型廟宇同樣使用疫苗通行證?一些市民完全無法理解背後原因和運作的措施,市民自然較難積極配合,就算加強罰則,恐怕有些人亦只會陽奉陰違或深深不忿。

對於基督徒來說,由於已停止現場聚會兩個多月,大家多已十分渴望一起敬拜,互相問安,因此更要努力令聚會得以延續下去,自律地執行嚴謹的防疫措施,避免在教會人多聚集的時候除下口罩,在過去兩年多的疫情期間,相信教會已甚少有聚餐活動,問題多是聖餐怎樣處理?一般來說若有聖餐亦多已使用預製的套裝,但畢竟仍有一些風險,不過,其實這也是很好的時機,讓弟兄姊妹再次思想聖餐的意義,讓聖餐不會成為了例行公事,而是讓大家更明白當中的屬靈意義以及不同的向度,究竟自己教會是認同變質說、合質說還是象徵說呢?而背後的神學理據又是甚麼呢?疫情是一個很好的神學反思機會,讓大家可以認真地再次思想教會的本質和使命;崇拜和聚會的形式和意義;以及何謂順服與抗命等等。惟有我們不是因循處事,將習慣和過往行之有效的做事方式當作不能更改的真理,教會才能不斷心意更新而變化,成為活潑而不是僵化的群體。疫情下幾乎甚麼都可以變,為何教會一些未必適切現時需要的做法不可以變呢?例如崇拜是否一定要在星期日早上某個時間才可以舉行呢?崇拜是否一定要有詩班、長篇的講道和奉獻呢?同工是否一定要經常在教會才能辦公呢?弟兄姊妹彼此團契和祈禱是否一定需要教會統籌呢?不變的究竟是《聖經》的真理,還是教會習以為常的做法呢?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