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8/2025
![]() |
|
(明報.2025年5月16日) |
![]() |
|
(明報.2025年7月28日) |
![]() |
|
(明報.2025年7月28日) |
香港人的開心指數並不高,經濟不好亦可能造成壓力。但亦有不少壓力與經濟沒太大關係,前陣子就分別有學生、老師和打算移居海外的人士懷疑自殺,這些事件或與抑鬱症、情緒病有關。社會對情緒病可能會有負面看法,令當事人不想去求醫,以免被標籤;不願求醫亦可能與當事人的角色、身份有關,以前的他/她可以獨力承擔所有事情,以為當下都應該沒問題,再大壓力自己都可以撐得住,也不想家人為自己擔心。但有心理學家就強調,情緒病不是單憑個人意志可輕易克服,要有適當的治療才可以康復;更有學者指出,若面對重大決定及需要處理大量問題,會容易令當事人產生焦慮,令情緒病病情加劇。其實,無論誰都毋須獨自承擔所有問題和重擔,尋求協助才是勇者的行為,希望面對生命難題的人,都願意向其他人尋求協助。
信仰反思
「能醫不自醫」,即使博覽群書的專業人士,也不一定可以輕易解決自己的問題,事實上,臨床心理學家在輔導他人的同時,也會尋找同業處理自己的問題,因此找他人幫忙並不是羞恥的事。
尋求專業人士幫忙絕不羞恥,在困難中尋求神的幫助更是一件神樂見的事。一個人的信仰深度不在於他對神學或聖經的認識有多少,而在於他了解到身為一個人,他有甚麼限制。當人過度倚靠自己的聰明及分析能力的時候,往往無法靜下心來尋求神的帶領,因為他會認為他所作的決定,必然是最好的。另外,一個人的信仰深度也不在於頭腦上認知神的能力有多大,而是真心相信神無所不能,這樣便不會在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時,以為神同樣對他的問題束手無策。我們要活得自信,而不是自傲;我們要承認自己有限,卻要相信神的無限。出路不在於有限制的自己,而在於無限的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