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受敵才是教會的「宿命」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認為基督徒因為滿有神的恩典,所以生活應該是一帆風順,不斷成功的,已經忘記了信仰是要付代價的!還是認為每星期返教會、每個月有奉獻、按自己的興趣選擇一些事奉的崗位,便是一個背起十字架的基督徒了,也許準確一點說我們只是戴上十字架的基督徒!十字架根本不是甚麼重擔,也不是羞辱的記號。哥林多後書四章8至9節所描述的景象對我們來說是否很陌生?「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我們的信仰生活裡有經歷過,甚至祈求過困難和考驗呢?
這兩年的社會運動和疫情,對長期過著太平安樂日子的香港教會和基督徒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考驗,我們所傳揚的我們相信嗎?我們所期盼的究竟是主快來還是黎明請你不要來呢?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追隨基督》一書中有一句名言:「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是呼召他來為祂死。」究竟大家是真的想死、詐死還是作死呢?
面對權貴,《聖經》人物,無論是先知還是使徒,給我們的榜樣,主要都是不亢不卑,作為神的僕人,先知經常要對著君王說一些對方不喜歡聽的說話,甚至會被人追殺。就算身居高位,有值得君王重用的才幹,被神選中的人仍然會將神放在首位,當信仰、同胞的需要不符合君王的要求和當時的處境,仍然會義無反顧說應該說的話,做應該做的事,而不會戀棧權位。因為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我們唯一正確的選擇。
當然順從神不等如就要事事公開挑戰權貴,因為要改變其他人的心不是只有硬碰硬的方法,要指責或提醒權貴,也可以有很多方式,可以是公開、也可以是私底下;可以開門見山、也可以婉轉地用比喻、說故事;有時要純良像鴿子、有時也要靈巧像蛇;有些時候可以保持沉默,適當時候要據理力爭,底線是不應該說謊、不應該為了個人利益而奉承權貴。我們毋須作無謂犧牲,但亦不應出賣自己和其他人,絕對不應該為強權暴力塗脂抹粉,為了自保、上位而陷害、打壓異見人士以及弟兄姊妹,令教會成為應聲蟲或者幫凶。
教會既不奉承權貴、也要提醒群眾不要跟隨世俗,既不是藍絲、亦不是黃絲,在今日的社會嚴重撕裂,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的心態下,自然容易四面受敵,但這本來就是我們應該預備了要接受的「宿命」。教會若因為指出權貴和群眾偏離了上帝的心意而被批評、嘲弄、甚至攻撃,其實是正常的。只要我們不是因為自己沒有愛心、自私、貪婪、辦事糊塗、做事馬虎、信口雌黃,得不到政權或教外的人士認同,有時是沒有辦法的。教會愛護公義和平、奉公守法,不等如沒有自己的看法和原則。
另一方面,面對疫情,一些教會和信徒的謹慎,或者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擔憂、甚至比沒有信仰的人更嚴重,於是有些教會的事工可說幾乎全面停頓,只維持十分單向的崇拜錄播或直播。於是弟兄姊妹的關係愈來愈疏離,有需要的肢體被忽略,沒有傳福音、沒有關心鄰舍、沒有探訪、沒有對陷在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教會擔心成為受感染群組、教牧和信徒擔心自己會否受感染,其出發點當然包括關心教會的聲譽和弟兄姊妹的平安,不過,卻也反映了我們過份追求平安的心態,連自己的本份都拋諸腦後。
平安不是我們不會遇見困難,而是我們面對困難時,心靈不會被困住,不會被擔憂壓到透不過氣。當政府沒有封城,為何教會卻首先閉關呢?當不少辦公室繼續運作,食肆超市繼續人頭湧湧,為何教牧同工和弟兄姊妹不出外探訪和關心有需要的人呢?當醫護和前線員工盡忠職守,保護市民大眾的健康,教會難道要開小差,忘記了大家心靈和肉身上的需要?只要我們做了應有的防疫措施,不是為了個人享樂,萬一受到感染或因為曾接觸確診者需要治療或者隔離,亦可用平常心對待,這亦不是甚麼醜事,因為自保而甚麼也不做才值得我們羞愧。教會若果因為堅持服侍弟兄姊妹和鄰舍而受批評,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教會不怕四面受敵,最怕無法向神交賬,成為又惡又懶的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