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的恩怨情仇
我深愛的教會今年慶祝90週年,自小學返教會,轉眼已半個世紀,可以說看盡教會內種種的離離合合,甚至恩怨情仇,當中一個死結,往往是執著,而不幸的是大家執著的往往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真理,與其說是為真理寸步不讓,倒不如說是為了自己的看法、負擔、或者個人的面子而不惜傷害了彼此的關係、甚至撕裂。 雖然大家常常都說教會是神的家,大家都像家人一樣,是弟兄姊妹,但諷刺的是,就好像我們對家人一樣,由於關係密切反而容易有磨擦,或是大家對對方都有較高的期望,一旦對方未能滿足我們的想法,很容易便會因為期望愈高、失望愈大,因愛反而成恨!
教會常見的衝突往往是路線之爭,是改革現況與維持傳統之爭。對於一些返了教會很長時間的會友來說,一些教會傳統已經被真理化、甚至絕對化,彷彿任何改動都違反真理,大逆不道,於是許多教會的事工、部門開了就不能關,已存在的就不能改。例如主日崇拜的時間、形式不能有任何變動;主日學一定要在星期日舉行;詩班一定要存在;十一奉獻只可以給自己的堂會;由於政教分離所以教會不能談政治……嚴格來說,我們是跟隨傳統而不是跟隨《聖經》。
教會其實是一個在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之間的群體,我們有幾百、以至幾千年的屬靈傳統,但我們亦要面對不斷更新而變化的世代,有些優良的傳統不應改變,但有些傳統卻不能不變。有時回頭一望,我們有些執著卻顯得有點可笑和無謂。過去大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提醒,疫症之初,不少教會陷入了不可停止聚會的掙扎,當年沙士的時候也沒有停止聚會,8號風球亦不能阻止同工和有心的弟兄姊妹回教會,而線上的聚會根本不能等同大家一起在教會同心敬拜,誰知幾個月後,教會的爭拗卻轉往應否恢復聚會,甚至變成沒有政府明確批准不敢恢復現場的聚會。至於教會上一代一直不願意接受的線上聚會,卻自然改革成功,調查更發現中年或金齡人士比年青人更投入線上崇拜,不少本來抗拒科技的教牧和長執亦已開始成功進化。當我們被迫改變的時候,便會發現改變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但為甚麼不可以主動改變呢?
近年教會的爭拗重點無疑多與政治立場有關,不過,其實許多政治問題都是判斷而不是真理問題,因為《聖經》只能告訴我們上帝看重公平公義,但沒有指明我們應該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又例如最近立法會民主派議員應否集體請辭,這是政治判斷而非真理問題,是大家認為怎樣做才能更有效地影響未來政治局勢的發展,以及下次選舉選民的投票意向問題。至於應否完全反對某條法例,還是應該盡量修訂;應該行前一步,還是寧願原地踏步;應該委曲求全還是玉石俱焚,其實都是政治判斷和考慮,要尊重大家有不同的意見和選擇,不要將這些看為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基督徒的標準。很多政治判斷都是過後大家才會愈來愈清楚當初的決定是否恰當的。
在神學上我們對聖餐、聖禮、洗禮、堂會應該由牧師還是執事作主這許多教義問題,我們可以互相尊重對方的不同看法,努力維持合一,為甚麼一去到政治就將一些《聖經》沒有明言的事當作絲毫不能妥協的真理來看呢?甚至因此而吵個你死我活,最後老死不相往來呢?其實我們執著的是真理,還是個人的經歷、判斷和面子呢? 在教會和機構的圈子多年,看了太多弟兄姊妹之間的不滿和紛爭,不少人是因為將自己看得太大,可能是看個人的感受太大,因此容易受傷,更不幸的是別人本來無意傷害你;有些人將面子看得太大,別人不邀請或拒絕你做某個自己很喜歡的事奉崗位,便覺得對方沒有愛心;彷彿自己永遠是對的。不少人最難學會的功課是對事不對人,別人反對我就是攻擊我。別人不同意我就是錯誤理解《聖經》!
教會無疑應該與時並進,不斷更新而變化,回應時代和弟兄姊妹的需要,但彼此相愛,承認對方是弟兄姊妹的初心不應該變。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弟兄姊妹之間若果領受不同,就互相尊重,各人按自己的領受做上帝感動你去做的事;若果和某個弟兄姊妹話不投機便講少幾句;政見不同就各自加入不同的陣營,何必強迫對方認同和跟隨自己呢?更加不要隨便定別人的罪, 當我們和弟兄姊妹有嫌隙的時候,必須謹記自己是沒有權定對方的罪,亦沒有權因為對方與自己政見不同,或者曾經得罪自己而咄咄逼人。馬太福音十八章35節提醒我們: 「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希望大家可以好像魯迅的詩所講「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