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窮人引路同行的教會
每年10月17日 是國際消除貧窮日,根據香港政府公佈的貧窮數據,2020年貧窮人口,在政府一些扶貧政策介入之前,達到165萬3千人,按年大增16萬2千人,貧窮率是百分之23.6,兩者都是2009年有紀錄以來最高。 而在香港貧窮線的定義是住戶的收入在所屬人數組別的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在2020年,一人家庭的每月收入如果少過4,400元,五人家庭少過2萬元就是低過貧窮線了。當然,貧窮是一個相對的問題,香港作為一個相對富裕的大都市,不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不過,生活得很艱苦、特別是居住環境狹窄和衛生環境惡劣的情況就肯定存在,我們無法消滅貧窮,但應該致力減貧和扶貧。
過去兩年多在疫情期間,由於看到基層市民的困難和需要,明光社參與了由關愛基金資助,社聯統籌的改善低收入劏房家庭的資助計劃,接觸了200多個劏房住戶。此外,社聯亦透過50多個參與機構,調查了接近1,400個劏房居民,有一些關於貧窮問題的觀察值得教會參考。其實不少低收入家庭之所以貧窮,不僅因為他們沒有錢,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缺乏資訊,不少受訪的劏房戶都不知道香港究竟有甚麼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當中不少符合資格申請的受訪者,因為不知道而沒有申請。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因為劏房居民家居狹窄,他們和親友住所的距離又遠,令他們很少與親友來往,再加上電費高昂,在悶熱的天氣下,很多時連自己都不想留在家中,更不好意思招呼親友,因此社交圈子十分狹窄,此外,又要為口奔馳,又沒有能力安裝寬頻,手機數據更是奢侈品,在數碼年代成為了與親友斷了線的鬧市中的隱者。
他們當中不少更是教育程度不高、又要花很多心力照顧年幼子女的單親家庭、新來港人士等等,他們沒有渠道、亦沒有時間去了解究竟可以向哪個部門、哪個機構申請一些定期或特別的資助。而社署和不少前線社會服務團體手頭上已有許多個案,沒有資源做更多外展工作去發掘合資格受助的貧困家庭。而當中最受影響的是那些兒童,令他們在學習上處於不利的位置,輸在起跑線,若果不盡早協助他們,恐怕他們將來很難擺脫跨代貧窮的宿命!
其實,當政府和社福機構鞭長莫及的時候,正正是教會發揮本身的優勢,以及服侍鄰舍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機會,因為香港有1,300多間教會,遍及全港不同區域,包括多個平均收入較低和有不少劏房的地區,例如葵涌、觀塘、黃大仙、深水埗和北區等,若教會能動員弟兄姊妹關心鄰近有需要家庭,能帶來改變的潛力無可限量,因為對於一些主婦、單親媽媽和新來港人士,她們十分需要有人傾訴和引路,教會最能祝福她們不是派錢、派物資,而是讓她們不會覺得孤單,以及知道有何途徑申請資助,紓緩生活上的困難,那些資源本來就已存在,問題只是沒有人為她們引路。至於單身男士是最難接觸的一群,不過,當他們失業的時候,若有一些臨時的失業支援,是可以突破溝通的契機。同行最重要的不是過年過節派福袋、甚至不是定期派飯,而是一年、兩年或更長時間的持續關心。
過去兩年,在我們接觸的200多戶之中,不少劏房戶對於有人願意在疫境中與他們同行深受感動,因而對同行者的信仰產生興趣,在徵得當事人同意後,我們轉介了給他們家居附近的教會跟進,不少人亦因而參與了教會的活動、甚至決志。另外,基於助人自助的原則,我們亦曾經透過一些基金的資助,聘用了8名受助的婦女作兩個月的短期兼職,定期派飯給一些長者。她們都做得十分投入和認真,亦為自己能夠反過來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士感到很開心。另外,過去多年其中一個十分成功的同行項目就是師友計劃,不少教會的弟兄姊妹,透過師友計劃,成為與一些基層學生同行的生命導師,擴闊了他們的眼界,透過知識改變命運。由於教會會眾人數不少,受過教育、甚至有專業知識的也不少,若能透過師友計劃、補習班和小組等協助這些有需要的家庭,能發揮的影響力絕對不可以輕看。
有人餓、有人渴,其實附近本來就有餅有水,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引路人、同行者,但願教會能夠看到不少人的貧窮非因無錢,而是因為沒有同行者為他們引路。在社會政治環境轉變,疫情反覆及持續,人心虛怯和迷惘的時候,教會若能善用我們的資源和優勢,把握機會去愛我們的鄰舍,讓他們能透過本身的潛能和社會已有的資源,突破他們身上的貧窮枷鎖,是他們的福氣、更是教會的福氣。阿摩司書八章11節提醒我們:「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聖經》不斷提醒我們要關心貧困和軟弱的,希望我們不會成為不聽耶和華的話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