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常識道別的性別政治
加拿大癌症協會最近向LGBT的群體道歉,並且順應他們的要求,將子宮頸改稱為前洞,因為一些女跨男(即是原生性別是女性、沒有做過任何變性手術,但自認為男性的人士),以及一些認為性別並非只有男女二元的人士,對子宮頸這個女性專屬的名詞有抗拒,因此要求改名。有關群體提出的理由本來已有點荒謬,但更荒謬的是一些專業團體竟然為了極少數人的個人感受,而願意在專業上作出妥協。性別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議題,所謂政治正確已取代了常識,凌駕了常理,令一些荒謬的現象變成好像理所當然的真理。
若果大家看到一位身高5呎的男士,他自稱有6呎,大家會認同嗎?一位紅鬚綠眼的白人,硬要說自己是黑人、印第安人或華人可以嗎?一個8歲的小童強調自己是18歲,大家會讓他買煙買酒嗎?一個不學無術的人可以自稱為博士嗎?大家明明見到一名女士,但卻要叫她做先生,否則便是冒犯,這樣合理嗎?是否以後見到任何人都要先請教對方究竟是先生還是小姐,甚至兩者都不是?還有就是有些人堅持性別是流動的,今天對方自認是先生,難保明天不會認為自己是小姐,每早晨當事人的稱謂都可能是新的,大家是否需要將經驗和常識通通放在一邊呢?萬一對方不認同自己是人類,而認為自己是雀仔或金魚,我們又是否應該尊重對方,讓他隨心所欲跳出窗外或跳入大海呢?究竟是主觀的認同和感受重要,還是客觀的常識和標準重要呢?
對於香港人來說,變性和跨性別的議題看來似乎仍然是較為陌生,亦不覺得有甚麼迫切性,但在外國已來勢洶洶,而在香港一些大學裡面,亦已默默地起革命。在宿舍編配和洗手間的名稱上,已不時受到挑戰,亦令負責的人士不敢掉以輕心,因為投訴大學歧視、不包容,要求尊重弱勢、尊重多元正是他們常用的手法,而不厭其煩地持續爭取,以個別令人感動的故事去爭取大眾的支持,訴諸感受以代替理性討論是他們成功的策略。
大家不要以為性別認同只是個人的問題,又或者相關議題只是鼓勵大家不要歧視別人,希望社會有多點的包容和愛,其實跨性別的問題,牽涉的範圍十分之廣泛,而在外國已經引起了許多不同的爭議。以從前需要完成完整的變性手術/性別重置手術,才可以更改身份證明文件上的性別標記為例,當容許只做表面而不理會內在的生殖器官,即女變男只需切除乳房和注射雄性荷爾蒙,不需要切除子宮和卵巢,結果有男性外貌卻可以「大肚生仔」的例子在外國已屢見不鮮。
至於不需要做任何手術、亦毋須任何醫學診斷就可以根據個人的宣稱或認同更改性別的情況,涉及的當然不僅是個人的問題,而是與公眾息息相關,會對很多法例、社會政策、社交和日常生活細節構成很大的衝擊。例如廁所、更衣室和安排;學校宿舍和營地安排;運動比賽和選美的分組;醫療上的分科和病房的安排;監獄、中途宿舍和庇護中心的安排;法律、傳媒和日常生活對別人的稱謂;保險、年金、制服和假期(特別是產假)的規定;更進一步的是有關丁屋、傳統權益以至族譜的編排等等,每一項都可能會帶來爭議,製造一些新的問題。問題不只是跨性別人士主觀地想別人怎樣對待他們,而是他們要透過法律強逼所有人都跟隨他們的想法去違反常識、違反大家公認的一些社會和文化標準,否則就是歧視。
在外國就已經出現自稱為女性、未做任何手術的男性強姦犯,差點被編入女子監獄的情況;有女跨男的人士為了不想被稱呼為女人,所以創造了很多千奇百怪的叫法,包括「前面有洞者」、「哺乳者」、「有月經者」、「產卵者」或「擁有子宮者」等等。有男跨女運動員在女子組游泳比賽佔盡優勢而被禁止參與女子組比賽。至於一些有性別焦躁的未成年人士因為使用青春期阻斷劑而導致不育,一些做了變性手術之後感到後悔但已經完全無法挽回的個案也愈來愈多。性別議題帶來的挑戰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如果大家想知道多一些,請留意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今年的調查,以及6月28日的週年研討會,詳情請瀏覽以下的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