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不應是唯一的考慮
全民同心抗疫十分重要,不過,當抗疫成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目標便會本末倒置。因為抗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標,抗疫是為了保障市民的健康和性命,避免受病毒感染,不過,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心靈和靈性的健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生的意義等等,其實亦十分重要。
最近一宗懷疑因為要長期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家人而導致的倫常慘劇令人悲痛,亦提醒我們,在大半年的抗疫過程之中,除了不少市民因為抗疫疲勞,蠢蠢欲動之外,其實有更多隱藏的社會問題可能隨時爆發,有很多極需關心和支援的群體被忽略了。
例如一些家中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長期病患、腦退化、以及精神或情緒問題,需要小心照顧的成人,由於疫情緣故,學校停課,許多日間中心、庇護工場停開,於是這些有需要的人士只能長期留在家中,令照顧者身心俱疲,成為困獸鬥。防疫愈嚴謹,他們的困境就愈嚴峻。
如果嚴峻的疫情會在短期內消失,採取較為極端的手段,例如封城、封關、關閉所有娛樂、消閒設施、強制全民檢測,長痛不如短痛是可以理解的。不過,當疫情預計仍要持續大半年、甚至一兩年的時候,我們便不能夠繼續只是以防守的態度去看待疫情,在做好防疫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避免一起飲食等等之後,不少關心人、服侍有需要群體的工作是有必要盡快恢復、甚至應該增加的,我們不應讓有困難的人徬徨無助。
感恩的是一些前線服務機構在疫情下,仍會上門為一些獨居長者和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服務,如派送食物和防疫物資,以及改善家居環境等。同樣,在鄰舍最有需要的時候,教會和信徒又豈能只考慮自身安全呢?在做好基本的防疫措施之後,應該做的事還是應該努力去做。我們身邊需要關心的會友和鄰舍其實很多,教牧同工和教會領袖在疫情中加強探訪責無旁貸。
此外,在疫情下的新學年,不少學生仍需透過網上上課,但對於一些家居環境極為狹窄的劏房戶;所住地區沒有穩定的寬頻或數據服務的唐樓或村屋居民;兄弟姊妹共用一部電腦的家庭;要專心及暢順地在家中上課談何容易,但同一時間,很多教會及機構的禮堂、課室和會議室在疫情下因為活動暫停而一直丟空,實在十分可惜。最近一些教會和機構決定開放場地、提供寬頻、借出電腦給一些有需要的學生上課,值得肯定,開放地方萬一遇上有使用者確診,的確會帶來不便,不過,只要這些活動不是純粹為了吃喝玩樂、個人享受,在服侍他人時要冒些風險仍然是值得的。
除了服侍之外,在疫情之初,不少堂會對是否停止現場聚會有保留,但現在不少堂會卻反過來對是否恢復現場聚會有不少疑慮,擔心一旦出現教會群組爆發,會有損教會的聲譽。其實,教會是毋須追求所謂零風險的,只要做好基本防疫措施,應考慮逐步開放給已報名的會眾出席崇拜,起初可以限制聚會人數在場地的四分之一、隨著疫情放緩,逐步地增加到一半、三分之二,會後不設聚餐或其他聯誼活動已可以減低風險,因為網上敬拜始終無法取代弟兄姊妹一起在會堂內的同心敬拜。當然,更重要的是敬拜並非信仰生活唯一重要的元素,在疫情下我們更不能忘記團契相交、祈禱、學習真道和實踐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