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需要被照顧嗎?
2022年,平均每兩個半月便有照顧者因為耐不住壓力而出現倫常慘案。「照顧者」這個名稱看似是一個強者的角色,然而他們卻是一直被社會忽略、需要被照顧的一群。
2022年,平均每兩個半月便有照顧者因為耐不住壓力而出現倫常慘案。「照顧者」這個名稱看似是一個強者的角色,然而他們卻是一直被社會忽略、需要被照顧的一群。
求生,人們一向認為生存是最基本的,人活在世上,最重要不是為了生存嗎?接著才是滿足各項的需要;求死,人們敬而遠之。然而,在現今的社會,卻有一些人他們不願意求生,卻希望求死。原來「死」這個傳統上忌諱的字,在今天愈來愈多人正在尋求,與我們這麼的近。
編輯﹕謝芳
全民同心抗疫十分重要,不過,當抗疫成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目標便會本末倒置。因為抗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標,抗疫是為了保障市民的健康和性命,避免受病毒感染,不過,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心靈和靈性的健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生的意義等等,其實亦十分重要。
最近一宗懷疑因為要長期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家人而導致的倫常慘劇令人悲痛,亦提醒我們,在大半年的抗疫過程之中,除了不少市民因為抗疫疲勞,蠢蠢欲動之外,其實有更多隱藏的社會問題可能隨時爆發,有很多極需關心和支援的群體被忽略了。
例如一些家中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長期病患、腦退化、以及精神或情緒問題,需要小心照顧的成人,由於疫情緣故,學校停課,許多日間中心、庇護工場停開,於是這些有需要的人士只能長期留在家中,令照顧者身心俱疲,成為困獸鬥。防疫愈嚴謹,他們的困境就愈嚴峻。
為人父母者,總會著緊孩子的需要,希望為他們提供最好,但因社會「吹」著不同的風氣,令父母在培育孩子的過程疲於奔命。怪獸家長、現代「孟母三遷」,又或是月花數萬元報讀興趣班等等,都呈現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或 終點。說到底,其實那些提升孩子競爭力的行為,無非是希望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