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網上崇拜可能變成陷阱
港.我.森情
第五波的疫情再次令教會面對是否需要停止現場聚會的挑戰。其實經過了兩年的經驗,我們對教會的使命和角色、崇拜的意義,究竟有沒有深切地反思呢?還是繼續被動地只觀望政府或其他教會的決定呢? 過去兩年,最受教會和弟兄姊妹關注的當然是甚麼情況下須停止現場的崇拜聚會,只能透過觀看網上直播。在起初的時候,有些教會認為不可停止聚會,十分抗拒改為網上形式,到後來大家已經習慣了網上形式,卻對回復現場崇拜抱有疑慮,其他團契和小組等活動更不用說了,若教會事事以政府的規定為大前提,無論政府的決定是否合理都一刀切照單全收,會對教會的獨立性帶來了不必要的影響。
當然,全民共同抗疫是十分重要的,教會亦不是甚麼不受管制的特權機構,問題只是教會應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盲目跟從政府的指令,在有需要時更要據理力爭,向政府反映我們的需要、以及靈活地在做好一切防疫措施之後,努力繼續我們認為重要的信仰生活。在第四波疫情的後期,連幼稚園也可以回校上課,許多公眾場所都可以恢復活動,就是教會遲遲未可以現場聚會,從抗疫角度來說是毫不科學的。其後,就算可以現場聚會,但在人數限制方面比戲院和其他表演場地更嚴格,亦是毫無道理可言的。由於香港不少樓上的教會地方有限,本來已坐得十分擠逼,根本難以嚴格遵守政府的人數限制,於是有意無意地忽視政府的規定,這其實並不理想。
從政府的角度,宗教集會和一般同鄉會、聯誼會和朋友之間的社交活動可能差不多,都是非必要和可以隨時暫停的。最重要的是盡量維持醫療、公共服務及商業活動等,近期才認同回校上課對學生的重要性。但對信徒來說,集體敬拜有其難以取代的重要性,網上直播只是權宜的方法,並非可以長期取代弟兄姊妹之間一起向神獻上讚美的祭的。 在過去兩年的直播經驗之中,相信大家已深切體會到集體的敬拜,與只聽到主席和伴唱的歌聲是截然不同的,在家中對崇拜的專注和投入程度是沒法和在教會內相比的。
此外,我們對崇拜最大的誤解就是以講道為中心,以為聽了一篇好的道就等如參與了崇拜,因此,在崇拜時四處尋找「 好聽」的道,而忽略了崇拜時的集體敬拜、讀經、祈禱、默想、以至彼此問安的重要性。過去兩年,在不用出外講道的時候,若沒有現場崇拜,我只會參與自己教會的網上崇拜,因為我相信這是一個我可以參與的屬靈群體,而不是一個我只是星期日路過,想聽一篇「 好道」 的地方。其實,在網上資源無比豐富的今天,大家在任何時候上網都可以找到許多有份量的講道、課程、見證和靈修材料,不用在崇拜這個時段,我們必須問自己:參與崇拜所為何事?
許多教會受限聚令影響,一直很頭痛如何讓更多弟兄姊妹可以現場參與崇拜,但又不想或不願將崇拜化整為零,因為我們認為崇拜一定要有一篇有份量的道(通常是用長度而不是內容來衡量的),最好有敬拜隊或者詩班,因為事奉人員有限,因此不能開太多場。其實,弟兄姊姊需要的不只是一篇道,還有自己可以和其他弟兄姊妹集體向神唱詩、讚美、祈禱,領受祝福和彼此問安的機會,我們是崇拜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若果教會空間有限,受限聚令影響或者因為防疫考慮要避免太多人一起聚集的話,何不將崇拜次數增加一倍、兩倍、甚至三倍?並分散於平日晚上和星期六、日全天,由不同的同工或長執負責,只要輪流預備一篇幾分鐘回應近期處境的短講,透過唱詩、讀經、祈禱和見證,親身安慰和鼓勵一些感到憂慮和不安的弟兄姊妹,一起將憂慮交託給神,這樣精簡的崇拜不見得一定比長篇的講道或冗長的敬拜讚美差。而教會領袖在困難的時候必須為弟兄姊妹多行幾步而不是期望零風險,醫護有責任守護大家的健康,教牧有責任守護會眾的心靈。
教會生活除了聽道之外,還有肢體之間的彼此守望、關心和支持,並且一起去服侍有需要的鄰舍和傳福音。有些教牧同工和長執很擔心萬一教會出現感染群組會影響教會的名聲,若果在所有學校都只上網課、食肆只有外賣、大部份市民在家工作的嚴峻情況當然可以理解。若果我們可以繼續返工返學,為甚麼不可以返教會?只要做好防疫措施,聚會中不安排飲食、不會除口罩和保持適當距離,實在看不到一起崇拜為何比起返工返學、看電影、上餐廳和逼巴士更危險?我們又不是為了吃喝玩樂,為了持守信仰而受感染亦無愧於心。網上崇拜好像解決了不可停止聚會的內疚感覺,卻會令人誤以為這就等如滿足了最重要的教會生活,小心,不要掉進這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