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社交媒體的型、銷與文化」研討會內容摘要
我們普遍都會透過社交媒體,如WhatsApp、facebook接觸資訊或與朋友溝通,而社交媒體的發展極為迅速、影響力驚人,在我們生活中,或已成為習慣或宣傳的好幫手。但在使用它時,我們又或許未有認識到它的威力、趨勢,亦並未深切留意其引申出來關於私隱、保安等問題。
我們普遍都會透過社交媒體,如WhatsApp、facebook接觸資訊或與朋友溝通,而社交媒體的發展極為迅速、影響力驚人,在我們生活中,或已成為習慣或宣傳的好幫手。但在使用它時,我們又或許未有認識到它的威力、趨勢,亦並未深切留意其引申出來關於私隱、保安等問題。
社交媒體發展迅速,影響力亦極為驚人。據報道,香港fb每月的活躍用戶接近五百萬,我們在當中瀏覽社交網頁,分享、連繫、接收訊息,甚至宣傳產品…… 早已成為不少港人的生活習慣及好幫手。但我們又是否可以完全了解和駕馭它呢?
由香港基督少年軍、基甸少年軍訓學校和明光社合辦的全城褪網運動2016,得到9間關心青少年及家庭價值的機構支持,於3月11日晚完成「褪網一夜.面對面見」活動。整個活動共超過15,000人響應,包括19間小學、10間中學和10間教會支持。
相信不少網民每天都會在facebook (fb)分享自己近況之餘,亦會看看朋友分享的相片和新聞,當看得「過癮」或對事件感到不憤,也可能會回應一下……fb已是我們大部份人生活的一部份。
全城褪網日於今年3月27-至28日舉行,除了四間學校過千名學生外,還有不少支持機構與其他在網上報名的朋友,以及當天在facebook寫下褪網宣言之後瀟灑褪網的網友們參加。褪網難;但亦有不少人未褪已驚,怕失聯。這種特別的關係和狀態,正反映我們對科技的過分迷信和依賴。
政府曾在2008年至2012年間分兩階段檢討《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檢討工作完成三年後,政府突然在本年2月宣布重新啟動條例的檢討工作。
隨著攝影器材及新媒體的普及,現時青少年不單是媒體的使用者 (consumer) ,透過傳媒接收資訊,他們更加是媒體的製造者 (producer), 藉此發佈消息。故此,培養媒體素養,青少年不單需要學習鑑賞各種資訊,更開始要學習如何正面接收及發放資訊,善用新媒體。講員將透過正向心理學的理論及傳媒教學接觸青少年的經驗,分享有關課題。
明光社、香港傳媒教育協會合辦
商討經年的佔領中環行動終於在9月28日零晨打響了抗命時代的第一炮,在警方87枚「催淚彈」和大量近距離胡椒噴霧的鎮壓下,這場民主運動被西方媒體冠上「雨傘革命」的名號。